解讀莎士比亞的《冬天的故事》之中立女性觀
專題莎士比亞論
作者:趙春紅
一、“良母”赫美溫妮
赫美溫妮是《冬天的故事》裏一個重要的女性角色,作為西西裏王國的王後,在出場時已經懷有身孕,在和她一起出場的眾多男性角色中,她的身孕表明了自己的女性以及母親的身份。她要求小王子給她講故事的情節充分展現了自己具有的母性柔情,她和小王子之間天真純潔的對話處於第一幕第二場與第二幕第一場之間,前一場介紹了裏昂提斯對於自己的妻子赫美溫妮可以說服波西米亞同王推遲自己的行期感到十分的惱火和妒忌,又根據自己妻子有孕便斷定赫美溫妮與波西米亞國王之間有奸情,所以決定懲罰赫美溫妮並毒死波西米亞國王。後一場則講述了國王對於赫美溫妮的無端指責,他不但讓人強行帶走了小王子,還當麵羞辱了赫美溫妮。麵對圉王的無端指責和羞辱,赫美溫妮並沒有失去理智,依然保持了自己謙和有禮的形象,她對國王說道:“如果羞辱她的人算是個惡人,那麼她就比世界上最壞的惡人還要可惡,但是陛下您隻是搞錯了。”她想幫助丈夫擺脫尷尬改正錯誤,但是國上反而罵他“淫婦”,責怪她的“不貞”,並決心要把她關進牢房。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厄運,赫美溫妮相信自己終會沉冤得雪,因此她主動要求大臣們對她進行審判,而不是以懷孕為由讓他們赦免自己。在審判時,她當眾和國王進行對質,強烈地駁斥了國王強加給她的莫須有的罪名。這時的赫美溫妮對於現實的殘酷已經有了清楚地認識,國王作為自己的丈夫不僅帶走了她心愛的孩子,還剝脫踐踏了她的人格和尊嚴,使自已先後失去了為人妻為人母的名分,搶走了她生存的全部依托和意義。但是赫美溫妮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為了自己孩子的名譽,她選擇了抗爭。但不幸的是,阿波羅的神諭雖然還給了她清白,但是小王子的死訊很快就將這份喜悅破壞,她因為受不了這樣的打擊而“死過去了”。等到她再次開口說話時已經是16年後遇見自己的女兒時,見到自己的女兒後她就開始噓寒問暖,以前經曆的所有的磨難並沒有使她的母性溫情有絲毫的減退。赫美溫妮以一個母親的形象出現在作品中,期間經曆了各種災難和痛苦,但是她寬厚純良的天性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在她身上不僅展示了女性的美麗、善良以及溫柔,還體現了情感的堅韌以及創造和諧的偉大力量,在她身上顯示出了家庭和諧與幸福的力量。
赫美溫妮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現並不是因為她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是因為她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她雖然要依附於強大的父權力量,但卻擁有堅韌的精神力量和魅力,並且依靠在精神上取得的獨立性以及優越地位為自己建立了良好的“母性”的權威,使大家認識到母性是女性的力量源泉,由此產生的母愛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名詞,而是一種包含了悲憫性和侵犯性的情感萌芽。作者這樣安排的意義在於為包括女性在內的弱勢群體提供了生存下去的文化背景。
作為一名母親,其要發揮“母性”的條件可能會遭到限製和破壞。但是最終這份力量還是促進了新生命延續,重新規範了社會的秩序。赫美溫妮具有的美德以及力量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在劇中她被大家稱為“大賢大德”的好王後。就連一向苛刻的評論者對於她在遭到丈夫羞辱時的表現也十分欣賞,對於她指責丈夫時的勇氣也給予了肯定,在她身上不僅體現了善良、仁慈和正直,她本身也是生命的創造者。
二、寶麗娜的月亮女神形象
在西方,月亮女神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處女神”。所以大家認為月亮女神也應該是“處女”,這樣的貞德品性也就成了她的象征。這雖然是一種主觀的臆想和心理願望而並非現實或者生理上的事實,但是我們依然推斷出“處女神”所擁有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守護忠貞的愛情。我們打算從守護忠貞愛情的立場分析寶麗娜,從而幫助大家更加全麵深刻地了解這個人物。我們習慣於將寶麗娜稱為“忠貞愛情的守護神”,是因為看到了寶麗娜本人的表現以及她對國王再婚所持的態度,這都反映出寶麗娜對於愛情的忠誠。當國王來到“雕像”麵前的時候,寶麗娜想盡辦法說服國工,希望他可以延續他們的美好婚姻,她將赫美溫妮塑造為完美的女人,她對國王說道:“陛下,你要明白,就算是你要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子依次結婚,或者想要結合所有女子的優點來創造一位完美的女性,也比不上你害死的那位。”最終國王麵對“雕像”表現出了悔意,在國王懺悔時寶麗娜所說的話再次表現了她對於愛情的忠誠。她對國王說:“你願意發誓如果得不到我的同意就不結婚嗎?”麵對寶麗娜的坦誠和賢德,國王完全被感動了,並且真的發誓說絕不結婚。寶麗娜的丈夫被國王命令去將剛剛降生的公主扔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但是天性善良的安提哥納斯不忍心將小公主拋棄掉,導致自己被熊殺害。如此一來,寶麗娜不幸成為寡婦,但是她選擇堅守自己的愛情。“作為一隻將要老去的孤鴿,我將尋找一枝枯枝並在那裏棲息直至死亡,以表達對丈夫的哀悼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