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事實半衰期

20世紀30年代末,當我祖父還在牙醫學校讀書的時候,接受的是國家最先進的醫學教育。他學習各種解剖知識,涉及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許多方麵。他還學到了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問題是,他學習的時候,這個數字是48。生物學家們首次實現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可視化是在1912年,他們數出48條染色體,於是這個數字正式寫入教科書。1953年,一位著名的細胞學家甚至說:“人類體內有48條常染色體1,這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但是在1956年,就職於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瑞典的癌症染色體實驗室(Cancer Chromosome Laboratory)的兩位研究人員——蔣有興(Joe Hin Tjio)和阿爾伯特·萊文(Albert Levan)2決定用一種最新的技術來觀測細胞。他們反複地計數,卻都隻觀察到了46條染色體。蔣有興和萊文與前輩們交流了實驗結果,才發現他們竟然也一直遇到類似的問題。其他科學家甚至因此過早地中止了一些工作——他們認定本該有48條染色體,但是卻隻能找到其中的46條。但是,蔣有興和萊文沒有墨守成規。相反,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即其他人一直都在使用錯誤的數字,人體細胞的染色體僅有46條。

事實一直在變化。醫生曾建議人們吸煙,現在又警告稱吸煙致命。吃肉曾被認為對人體有益,然後又變成有害,最後又變成有益——而現在這成了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醫生建議女士做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最低年齡線不斷提高。我們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自從日心說被廣泛認可後,我們的星球就被降級。我始終不確定紅酒是否有利於我的健康。再舉一個我自己家裏的例子。我的父親是一位皮膚科醫生,他告訴我,他在醫學院的時候曾連續兩年參加過一項考試,其中有一道多項選擇題被重複考查,題目原封不動,備選答案也隻字未改,但是第一年的答案是一個選項,第二年的答案卻是另一個選項。

在我們周圍,其他類型的事實也在發生改變。10年前的網絡與今日的高速網絡不可同日而語。科學研究領域的通用語言已經從拉丁語變成德語,之後又變成英語,而且一定會再次發生變化。僅在過去的一百年裏,地球人口已經從不到20億猛增到70億以上。人類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束縛,實現了月球漫步,並把史前古器物送到了外太陽係。而在國際象棋、跳棋甚至機智問答(Jeopardy!)等領域中,人工智能勝過了人類智能。

我們的世界似乎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知識日新月異,連最見多識廣的人也難以跟上變化的腳步。這些改變看似偶然,而且令人不明就裏,(恐龍有羽毛嗎?那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但是,轟轟烈烈的變革背後其實蘊含著係統的、可用科學和數學知識解釋的規律。

知識就像放射性物質。如果你觀察的隻是單個鈾原子,那麼你很難預測它是否會衰變——裂變以及釋放能量。可能這就是下一秒的事,也可能你坐下盯著它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它才會發生裂變。

但是當你麵對的是由數以萬億計的原子構成的一組鈾時,未知的事情就即刻清晰起來。我們知道鈾原子聚在一起時如何變化。一組鈾原子的變化是極有規律的。如果我們把微粒放在一起,那麼一項叫作巨量定律的概率定律就派上用場了,即使是微乎其微的一個鈾原子也將顯現出變化規律。如果有足夠的耐心,我們會看到有一半的鈾在7.04億年中有規律地完成裂變。這個數字(7.04億年)是可測的,叫作鈾的半衰期。

其實,如果把事實看成一個由信息組成的巨大整體,那麼事實也是可以預測的。歸結起來,事實是有半衰期的:我們可以測算一門學科半數的知識被顛覆需要多長時間。由此就有了研究新事實以何種速度產生、新科技以何種速度發展、甚至事件以何種速度傳播的科學。於是也就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了解知識的變遷。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觀點。麵對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不必茫然無措。相反,我們可以認識事物的總體發展和演變,就像認識放射性物質的變化一樣。本書旨在引導你接受一個驚人的觀念:我們的知識——甚至是那些人人都深信不疑的知識——在以一種容易理解的、係統的方式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