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的好聲音
刊首快語
作者:姚治蘭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當所有人都能發聲、都有渠道發聲的時候,這個世界的聲音就變得紛紛擾擾。逗哏的與捧哏的,高亢的與低沉的,獨立的與附庸的,力挺的與倒戈的,虛無縹緲的與切中時弊的,人雲亦雲的與醍醐灌頂的……我發聲,故我在;我在,故我發聲。每一個人都有了表達的權利,與此同時,每一個人每天又麵臨著迷宮式的糾結的選擇。
因此,在這嘈雜紛擾的聲音世界中,人們還需要一種聲音,這聲音應該具有靜水深流般的力量,能讓人們靜心聆聽,為其按鈕、轉身。我以為,要發出這種聲音,主流媒體——職業發聲者應責無旁貸。
主流媒體的好聲音首先是真實的聲音。雖說人人都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一再談真實似乎沒有新意。但在新媒體勃興的時代,當所有人都有了話語傳播權的時候,網絡新聞也成為一些主流媒體的重要新聞線索。此時,一些主流媒體往往怕沒發聲、發晚聲,為急於發聲而忘記了冷靜判斷和調查研究,被噪音蒙蔽,盲目附和,最後失去了應有的真實性。主流媒體如果經常發出這樣人雲亦雲、沒有質疑、沒有調查的聲音,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看不見拍案轉身的受眾。
主流媒體的好聲音是連接上下、主動而為、守土有責、穿透力極強的聲音。不高高在上,虛無縹緲;不依靠擴音器、調音台,見的是接地氣的真功夫,吸引眼球但剔除了浮躁和功利,依賴技術手段但不炫技,表麵熱烈內涵更豐富。當下,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也讓職業傳播者有了更方便和自由的表達渠道和方式,但遠離老百姓生活的華而不實的虛幻,隻能是晃眼的海市蜃樓。老百姓更願意看到的是主流媒體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主動引導輿論。主流媒體更需要把鏡頭、把話筒、把筆觸伸向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伸向身邊的你我他。人們對央視《新聞聯播》曾播出的為四兄弟尋找走失母親的尋人啟事、一個農村小夥的婚禮等印象深刻,一向被認為高高在上的節目開始關注“家長裏短”,展現“草根”的足跡,可以說,主流媒體自己“悄然轉身”的同時也引來了更多受眾的驚喜轉身。
媒體的好聲音不是偶爾刮過的一陣風,風過無痕,無聲無息。媒體的好聲音要具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力量,要讓人反思。現在很流行“街采”,“您幸福嗎”、“您從哪裏來”、“2013您缺啥”……冷不丁,你會在大街上被伸過來的話筒要求回答這些問題,並可能在電視中看到自己或驚訝或坦然的表情與回答。一時間,“我姓曾”、“我是洪水裏衝來的”、“我缺錢缺女人”等各種各樣的“神回答”在網絡上被熱炒。但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神回答”帶給人們的飯後談資和娛樂嗎?當媒體主動設置一個熱點議題後,會期望什麼樣的回答?這些回答又意味著什麼?這樣的“街采”形式能持續多久?真心希望這些問題和回答能夠給人們帶來更深的思考,也真誠希望媒體千萬別讓“街采”問題流於虛浮和泡沫化。刮一陣風,春風拂麵,當然暖意融融,但四季如春是不是更讓人舒心呢?
無論中央與地方,不分新興與傳統,也不管大喇叭與小喇叭,好聲音就是辨識度,好聲音就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好聲音就是引導力。有了好聲音,何愁受眾不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