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為是患病者
嗜飲鮮血:對於大多數卟啉症患者,輸血和血紅素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並且到現在依然是主流的治療方法。血紅素非常頑強,通過消化道依然可以被小腸吸收。這意味著,至少從理論上講,古代的卟啉症患者可以通過吸食或飲用鮮血來使自己感覺舒服一些——這很可能是吸血鬼故事的起源。
懼怕陽光:卟啉是一種光敏色素,它會聚集在人的皮膚、骨骼和牙齒上。大多數卟啉在
黑暗中呈良性,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危害,但一旦接觸陽光,就會轉化為危險的毒素,吞噬人的肌肉和組織。因此,卟啉症患者像傳說中的吸血鬼那樣,隻能生活在黑暗世界裏,不能見光。
厭惡大蒜:電影《刀鋒戰士》裏麵,“刀鋒”用沾有蒜汁的子彈和利刃對付吸血鬼,所向披靡。在大多數的吸血鬼傳說中,大蒜和十字架一樣,都被描繪為吸血鬼的克星。有趣的是,卟啉症患者也對大蒜深惡痛絕。原因簡單,大蒜中的某些化學成分會惡化他們的病情,帶來疼痛和其他症狀。
麵容蒼白:絕大多數卟啉症患者都伴有嚴重的貧血,這不僅因為他們通常隻能生活在黑暗中,更重要的是,他們身體中的卟啉會影響造血功能,破壞血紅素的生成。通常,卟啉症患者的身體上還會帶有大片的色素沉積——往往是紫色的。
牙齒尖利如狼:卟啉接觸陽光後會轉化為可以吞噬肌肉和組織的毒素,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它會腐蝕患者的嘴唇和牙齦,使他們露出尖利的、狼一樣的牙齒。腐爛的牙齦看上去總是血淋淋的,難免會讓人聯想起吸食鮮血的吸血鬼。
不死之身:由於毒素的作用,卟啉症患者的耳朵和鼻子都會被其腐蝕,而皮膚上也會布滿疤痕,使他們看上去格外蒼老。在歐洲的傳說中,長生不死的人常常都會被描述為類似的樣子,以訛傳訛的,就有了“吸血鬼有不死之身”的說法。實際上,卟啉症患者的壽命通常都非常之短。
西方文化史上,不知多少個恐怖的形象曾被想像出來,成為永恒的題材。吸血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吸血鬼的起源說法不一
漆黑的深夜,荒郊古堡的上空盤旋著巨大的蝙蝠,野地裏飄蕩著陣陣狼嚎。城堡空無一人,老鼠四處橫行。突然,一道閃電滑過,棺材蓋緩緩打開,吸血鬼身穿黑衣、兩眼血紅、齜著獠牙出現了。在通常的模式中,吸血鬼就是這麼被刻畫的。
吸血鬼究竟是什麼?對此,說法不一。人們普遍認為,吸血鬼和蝙蝠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他們的披風和燕尾服總是和蝙蝠的形象類似,蝙蝠中有一種著名的品種就被命名為“吸血鬼蝙蝠”。但這並不是傳說的全部。有一個版本是這樣的:14世紀時,德拉柯拉伯爵由於失去了愛人而詛咒上帝,從而變成了第一個吸血鬼,也就是吸血鬼之王,之後被他吸過血的人都會變成吸血鬼。而另一個類似於宗教傳說的解釋更詳細些:當年猶大為了一袋銀幣出賣了耶穌,上帝就罰他變成吸血鬼,在黑夜中進行永恒的懺悔。因此,吸血鬼見不得陽光,害怕十字架,銀製品也就成了他們的克星。
拋開這些傳說,從曆史上考證吸血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狼人”一詞。“狼人”起源於希臘的傳說,指的是那些自殺或被教會開除教籍的人,死後被埋葬在未經宗教儀式祈禱過的地方,他們可以使自己的屍體不腐爛,並能夠離開墳墓。17世紀末,“狼人”可以變成吸血鬼的傳說開始出現。18世紀,歐洲開始出現關於吸血鬼案例的官方報告。據說,1725年,在一份關於吸血鬼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了“吸血鬼”一詞。吸血鬼的傳說逐漸成為當時的一種神秘話題。
不管怎麼說,恐怖、傳奇、豐富性等因素都被集中在了吸血鬼的形象中,也正因為此,有關吸血鬼的故事總是長盛不衰。吸血鬼成為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題,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托克對此功不可沒。斯托克的小說《德拉柯拉》(電影《驚情四百年》就是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1897年出版,奠定了吸血鬼傳說的現代神話。此後的很多吸血鬼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斯托克的啟發,斯托克也因此被稱為“鬼怪小說之父”。不止斯托克,就連柯勒律治、大仲馬和狄更斯這樣的大作家也曾寫過關於吸血鬼題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