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多些低配意識
幸福驛站
作者:許慎捷
微博上流行著這樣一段話: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多數人沒用過;一款高級轎車,70%的速度隻是體現在刻度上;一棟豪華別墅,70%的房間都是空著的;一頓饕餮大餐,70%的食物最後隻得倒掉……
這提醒我們,生活無須太奢華,應多些低配意識。低配意識,意味著知度而行、量入而出、適可而止,倡導的是生活儉樸、工作簡約、辦事簡明。社會上流行的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理性配置等,都是低配意識的表現。
生活貴在以簡製勝,低配意識不可缺少。隻有自覺弘揚艱苦奮鬥、艱苦樸素精神,不講排場,不亂花錢,不鋪張浪費,才能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事業上。
與低配相對的,少數單位或個人過於追求高配生活。有的在招待上,相互攀比,以接待標準高為榮;有的在樓堂館所的建設上、在用車保障上,盲目求大求新求豪華,視檔次高為品位高;還有的工作上不刻苦、生活上不節儉、消費上不理智,講品牌、跟潮流、比闊氣,甚至“千日打柴一日燒”。殊不知,高配置的生活裏,有多少資源被白白地浪費掉或正在被浪費著。
必備的物質不可少,但過於追求高配往往會適得其反。據說《肖申克的救贖》一書的作者斯蒂芬·金起初寫作時隻需要一張1平方米大小的學生桌。功成名就後,他換成一張寬大如單人床的書桌,靈感全無。原因是他的注意力隨時被桌子上的擺設吸引走。看來,高配生活不一定使人安心工作,反而會擾亂人的視線。
低配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消費觀念,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魯迅一生儉樸,帽子破了照樣戴,很少穿皮鞋。是因為魯迅窮嗎?顯然不是。魯迅一生的收入相當於今天的392萬元以上,是典型的“中產階層”,他的錢足夠使他過上奢侈的生活。可他為什麼克製自己日常的生活開支?因為低配意識是一個人美德和品質的實際表現,會使人性升華、人心善良、人格高尚、人情濃鬱。
對很多人來說,低配並不影響生活質量。而對一個團隊或一個企業來說,低配生活不但不會影響戰鬥力,反而會以艱苦生活的錘煉、簡捷高效的作風催生強大的戰鬥力。西柏坡時期,中央軍委的作戰室隻有4間平房,內設“1部電話、2張地圖、3個科室、4張桌子”,卻指揮打贏了世界上最雄偉壯闊的三大戰役。如今的以色列高級軍官的辦公室通常隻有辦公桌、電腦和文件櫃三樣東西,美國西點軍校任何場所都不裝空調,都是為了培養適應戰場、能打勝仗的軍人。
健康生活,足夠就行。適度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家有廣廈萬間,不過六尺小床;縱有黃金萬兩,不過一日三餐。誠如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事到知足心常愜,人至無求品自高”。簡單生活、低配人生,值得每個人自覺追求和全力踐行。生活越是改善,越要保持低配意識,越要富而不奢、謙而不驕,越要在事業上拚搏進取,工作上吃苦耐勞,生活上量入為出,越要自覺爭當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模範。
當然,多些低配意識,並不是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品位,沒有苦去找苦,而是讓你在這個充滿欲望、太多選擇的世界裏,學會辨別、學會取舍、學會真正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