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琦園(1 / 1)

悠忽又是千載。仙侶多因寂寞而自尋出路,或者隱於山林,或飛升天界,人世越來越寂寞。

女媧娘娘見此,摶土造人,使人具有眼耳鼻舌身意,漸通靈性。

一日,一砍樵人進山林伐木,迷於路徑,想自高處而下必能通於路徑,遂攀爬山峰,以至於雲海縹緲間。誰知那至高處現出一塊平地,有一出庭院,前庭後院,窄小約三四十間,有合抱梧桐出於其內,遂向前叩門。片刻,垂髻小童自內而出,見砍樵人,上下視之,言道,“此乃禁地,你何能到此,應速速離開!”砍樵人道,“仙童請稟,我乃此山砍樵人,誤入山林深處,因而到此,請仙童指點下山路徑,使我得歸居所,不勝感激。”仙童遂道,“你自此峰東南角沿石階攀緣而下,中途可遇環山之路,路旁多有寄宿之民,可以回到你處,去吧!此處非是久留之地!”砍樵人謝過,自下山去了。中途自己揣思,謠言此山有位山神娘娘,剛才莫非是其仙府,真該細細叩問才是,如此驚疑兩端,回視其來路,已經渺無蹤跡。

且說山上,那女童翻開門禁,回至後院告知管家婆婆剛才砍樵人之事,便重回前院,做回門童,約有兩三個時辰,那管家婆婆自後院側門而出,沿旋梯攀緣而下,至二三十米處,山前一塊平地,自平地而入,竟然有一洞府,裏麵別有洞天。鑿壁借光,三丈餘高寬闊空亭,花木扶疏,仙草異蕙鋪地,中有小小院落,月洞門,花廳,三間小小抱廈之屋。管家婆婆進到裏麵,隔門呼曰,“娘娘,天色已暗,是否點上蠟燭,”門內應道,“知道了”,聲音如銀鈴般悅耳。婆婆退至月洞門以外,屏聲靜氣。約有半柱香時間門內走出一神仙妃子,頭戴明珠寶冠,身穿綺羅彩霞,視其臉龐,明豔不可方物,細看之下,見其左眼眉間有一紫色痣,越加的增其嬌豔之光。那神仙妃子自內而出,言道,“今日已是十五月圓之夜了麼?”婆婆回道,“今日已是十五月圓之夜,”“郎君可曾回來過?”“稟娘娘,沒有,恐其有事羈留,未歸亦是常事”,“他現如今風流成性,各處玩耍不了,還肯回來?,罷了,隨他去吧,我現在有事出去一趟,半刻鍾回來,關守好洞府,莫出事端。”那婆婆躬身答道,“是”,那神仙妃子化為一股青煙,瞬間去了。

此處便是琦園,動用晏青族人所建,處於玉梗峰山頂之處,而那神仙妃子便是千載之後的白玉,原來近千年,除卻女媧娘娘造人之外,天地多有異事發聲,其中平服,多有白玉之功,因此身份大異,晏青攜帶的兩三家仆人便直呼白玉為娘娘,而此上下兩層的琦園,便是白玉修行之所。昔年,秀懂婆婆曾言講,白玉的造化非同凡響。如今白玉聲名喧天,衣帶貴重,應該是應了當初婆婆所言。可是白玉卻另有所i想。昔年白玉曾狂言三不願,其中一便是,不願棲居於羅屋,如今綺居於錦繡叢,雖兒女私情之事得遂所願,隻是天下事亦難盡知,恐難於十全。晏青現在招搖於紅塵之世,此亦不去管他,隻要他心中有一份雖琦園之盡心,白玉心中已知足十分,況在時光上,無涯中,得一如此神仙伴侶,何必朝朝暮暮,片刻不離。

那琦園上下兩處院落,原是晏青為白玉費盡心思所建。白玉平常隻在洞府u內起居,玉梗峰頂竟是虛設。前院寬敞,後院植有海棠,紅色花朵十分嬌娜可愛平時隻有幾個垂髻女童灑掃庭院。洞府內自有管家婆婆調停。

白玉早年曾學習呼吸吐納之術,後修為漸高,點手拈花,於此術上便不上心,隻在洞府中三間盈屋抱廈內,單僻處一間放置書簡,皆是晏青以往所學記於此上,中包含山川地理,人物花樹,飛禽走獸,山水河流,史記雜文,卻也不出玉梗峰,盡知天地事,且鮮有人到得了山頂。不以俗事知聞。

後人類繁衍,規矩雜亂,天神降世,教人習五戲,種五穀。知仁義忠愛親五事,漸漸文明遂生。神生於天,人將於地。蛇之一族遂鑿開時空之洞,隱身於大山名川之澤。白玉之琦園,隱身於玉梗峰之頂,雲霧之上,飛鳥罕至,後之所蹤,莫可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