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我們生活在霧霾裏(1 / 3)

當我們生活在霧霾裏

封麵故事

作者:楊璐

10 月19 日,一名選手頭戴防毒麵罩參加北京國際馬拉鬆賽

從前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宿舍門口有兩棵白玉蘭,當光禿禿的樹枝長出花苞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春天來了,一定會挑個日子坐車從長安街的東邊到西邊,紅牆襯著碩大的白玉蘭,陽光燦爛、空氣澄明。秋天時候,我們會專門跑到釣魚台賓館的外麵,那裏有兩排筆直幽長的銀杏樹,金得刺眼,我們去看的不是秋的蕭索,而是一年中最後的絢麗。可如今的好時節,城市裏鮮豔的顏色越來越被霧霾所覆蓋,空氣可以連續幾日灰黃渾濁,遮住了陽光,也成了心頭的一朵烏雲。精細的人已經把PM2.5值同溫度一起列入了每天要掌握的指標,而活得再粗糙,每天早晨望一望窗外,也能估計出汙染的程度。生活在城市裏,霧霾籠罩的華北地區,像久旱之地盼甘霖一樣,盼望著藍天和陽光,也像久旱之地儲水一樣,許多人想出了各種被動防範或者主動出擊的應對方法。

霧霾裏最脆弱的人

自從有了孩子,陳靜就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到女兒的成長上,連我們短暫的電話采訪,都特別拜托了人幫忙看孩子,以便可以專心回答問題。陳靜的女兒今年2歲,她出生的第二天身上就開始出疹子。“我們沒有經驗,不懂這是怎麼回事,月嫂說是因為暖氣太熱的緣故,所以我們就給穿得少一點。”陳靜告訴記者,孩子過了10個月,開始吃輔食,不但還會出疹子,而且吃蛋黃會吐,她不能再聽老人說,憑經驗,趕緊帶著女兒去醫院看病。“兒童醫院裏十個孩子有八個是這樣的問題,還有的小孩眼角出疹子。我們就要查過敏,可是很有意思,查過敏,醫生讓我們掛號去哮喘科,因為過敏體質的孩子呼吸係統都會很弱。”陳靜說。

10 月20 日,跨界藝術家孔寧穿著由999 個口罩製成的10 米婚紗化身霧霾新娘“嫁”給藍天。以此作品呼籲關注環保

檢查的結果,陳靜的女兒不能吃西紅柿、雞蛋和牛奶,過敏的問題告一段落,回到家裏,陳靜開始觀察女兒的呼吸。“我躺在她身邊,她還不滿一歲,呼吸的聲音特別粗。我又讓婆婆聽,婆婆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嗓子裏像是有東西一樣。”陳靜告訴記者,更讓她擔心的是,過敏體質的小孩,因為呼吸係統弱,誘發鼻炎的概率特別大。鼻炎本身就很不好了,而且如果一旦鼻子呼吸不暢,小孩就要用嘴呼吸,那就又少了一道過濾。為了上班方便,陳靜的婚房買在了工業區,空氣尤為不好,窗台一天不擦就能看見落了一層灰,小小的女兒又如此脆弱,無處可躲的空氣讓陳靜非常擔心。

特別理解陳靜這種心情的是戴賽鷹,他從前是一家國內知名內衣集團的副總裁,從創業一直打拚到集團的二把手,年過四十才當爸爸。“去年太太懷孕之後,看見手機上傳一篇文章,大概內容是PM2.5會導致流產,我這個年齡才有孩子,任何會導致流產的因素,對我來講都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戴賽鷹說。

我見到戴賽鷹的時候,他正在為淨水器煩惱。他告訴記者,前一天在飯局上聽說家裏用的反滲透膜原理的淨水器過濾出來的是純淨水,小孩子喝純淨水對身體不好,可如果換成濾芯原理的淨水器,淨化的效果他又不滿意。在我眼裏,戴賽鷹是那種對生活細節特別敏感的人。但是他告訴我,他從前認為在中國生活必須得大大咧咧,很多東西太計較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可有了孩子這些話就沒法說了,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讓他最健康地成長,生活裏一切潛在的危機都會放大了仔細研究。“我太太是10月份懷孕,去年冬天空氣很差,許多人都在買淨化器,我也跟著找。我仔細看了20多個品牌的測評報告,最後也沒有特別看明白哪個最好。我覺得當我不知道哪個好的時候,就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選擇最保險的那一個。於是我就買了其中最貴的牌子,瑞士的,1.48萬元。”戴賽鷹說。

有了準爸爸的身份,戴賽鷹跟朋友們的話題也從做生意轉移到育兒科學。“我除了擔心PM2.5還開始擔心家裏的甲醛,因為甲醛對小孩的健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我買了一個測甲醛的儀器在家裏測,我家基本在0.1到0.14之間,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是0.1,我家超過了一點,對成年人來講沒什麼問題,可孩子出來就有問題了。我把門窗緊閉測了一次,一個晚上就到了0.18,當時我太太還懷著孕,這成了我挺痛的一件事情。”戴賽鷹告訴記者,他專門找了一個在淨化器行業做了許多年的人谘詢,他買的淨化器在除PM2.5方麵很優秀,可是對甲醛沒什麼辦法,市麵上的現有淨化器要麼是除PM2.5很專業,要麼是除甲醛很專業,就像他煩惱的淨水器一樣,並沒有全部滿足他需求的產品。

整個冬天戴賽鷹都在琢磨魚與熊掌兼得的問題。“直到今年2月份,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幾個朋友說起像我們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不如自己做一個滿足要求的淨化器來,既是給孩子的禮物,也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戴賽鷹告訴記者,那時他還在內衣集團裏做副總裁,可孩子來了覺得對自己人生是一個蠻大的改變,覺得環境這麼糟糕,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隻好從能夠改變的東西開始。他辭了職,出來創業。

戴賽鷹(右)專為嬰幼兒設計製作的空氣淨化器

因為要解決的是嬰幼兒的空氣環境,戴賽鷹紮進國內幾個有名的母嬰社區做調查,從中選拔出誌願者去檢測小孩經常活動的空間。陳靜就是其中一個誌願者,她拿著專業的儀器,終於搞清楚女兒活動的環境。“外麵的空氣有數據,我主要測了家裏、商場和早教中心。商場的空氣就不用說了,就是早教中心配了淨化器,可如果天是藍的,他們就不開機。我帶著寶寶每次第一個到,空空的屋子,PM2.5還是超標。”陳靜說。

清楚了小孩的生存環境,戴賽鷹在論壇裏還征集了700多個家長對空氣的煩惱,他告訴記者,淨化器的原理並不高深,就像發燒友組裝音響或者組裝電腦一樣,全部可以根據需求買到成熟的技術。他想做的淨化器,全是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問題,在別人看來,有些要求近乎於偏執狂,可是每個家長都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做一個這樣的淨化器,是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

戴賽鷹的淨化器外觀像個小型的單筒洗衣機,跟市麵流行的淨化器相比,體積大了不少。可是他告訴記者,他在準備做淨化器的時候就拋棄了薄片式的想法,因為那種機器濾芯濾程短,容塵量低。成年人對這個區別可能不在意,對外觀很在意,可他的淨化器是為了孩子,美觀可以舍棄的,所以他要做最厚的濾芯。而最開始擔心的是甲醛問題,選了一家有軍工背景的研究所,因為是新的淨化器,所以具有後發優勢,拿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跟單筒洗衣機不一樣的地方是,戴賽鷹的淨化器外觀沒有任何棱角,這也是有小孩的家庭全部都會做的保護措施。出風口也花了專門的心思,小孩子的手指頭伸不進去,電源做了防止拖拽的設計。

解決了防護問題,戴賽鷹的許多設計是解答家長們的疑問。他是心理學碩士,在內衣集團裏主管品牌和營銷,對家長們關注的問題很理解。許多淨化器都是用燈的顏色來表示淨化的效果和室內空氣情況的,可是戴賽鷹知道,涉及孩子的事情,家長對數字特別敏感。他告訴記者,他的淨化器在出風口的地方,可以測出PM2.5的值為零,說明它過濾空氣的效率是100%。對於室內空氣的數據,他在機器上裝了一個工業級的PM2.5傳感器,通過手機APP就能看到具體的數字,而不是像其他淨化器一樣隻有好、中、差這樣的級數,在同樣的級別裏,家長可以通過控製淨化風擋降低數字。APP還可以在外麵就操控淨化器,陳靜告訴記者,她現在如果帶著孩子出門,回家前一個小時就會用手機打開淨化器,讓孩子一回到家就在一個幹淨的環境裏。

2013 年10 月21 日,沈陽市某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戶外活動

戴賽鷹的產品背後是一大批嬰幼兒家長,他們可能是霧霾天裏最脆弱的人。

中產階層的心理壓力

李蓉的兒子今年17歲,生龍活虎地上著中學,可霧霾還是一個家長繞不開的話題。她告訴記者,去年學校在霧霾天還正常在操場上跑步,今年就有了防護意識,如果天氣不好就轉移到體育館裏上體育課。李蓉的老家在成都,雖然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還是保持著成都人的習慣。“成都冬天很少有太陽,所以北京空氣開始變差,經常陰天的時候,我沒有特別注意到。”李蓉說。直到去年秋天,同事們開始討論買淨化器,她才留意到北京的空氣已經成了一個話題。

“去年冬天我忙忙叨叨就過去了,沒有跟風買淨化器,結果今年春天我們全家都一直咳嗽,怎麼也不好,我懷疑就是空氣變差了的緣故。”李蓉告訴記者,她開始上網看關於霧霾的文章,小顆粒進入肺泡裏就出不來,她覺得特別可怕,比食品安全還要可怕,食品可以選擇,可空氣卻無從躲藏。

唐博人為健康著想,全天使用空氣淨化器成為他的生活習慣

李蓉開始了口罩不離身的生活。“早上上班的時候如果天氣很好,我都要戴著口罩,怕下班的時候霧霾就來了。從前出門一定要帶一把雨傘防曬,現在變成戴口罩了。如果哪一天忘了口罩,那要麼就一直用手捂住鼻子,要麼就拿一張麵巾紙鋪在臉上,雖然沒什麼用,可是心理上覺得是個安慰。”李蓉說。更直觀地讓她感覺生活環境變得惡劣的是,今年兒子的脖子上長了一個腫塊需要手術。“腫塊長在淋巴上,醫生說跟學習壓力大,食品啊,空氣啊,都有關係。”李蓉告訴記者,兒子手術痊愈之後,她就禁止兒子再在學校門口吃路邊攤,可空氣的防護還是沒法做到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