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霧霾事件及治理
封麵故事
1954 年11 月18 日,一對情侶戴著口罩行走在大霧彌漫的倫敦街頭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光化學煙霧事件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就在美國洛杉磯市發生。這種煙霧使人眼睛發紅,咽喉疼痛,呼吸憋悶,頭昏、頭痛。1943年以後,煙霧更加嚴重,以致遠離城市100公裏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鬆林也因此枯死,柑橘減產。僅1950至1951年一年間,美國因大氣汙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5億美元。最嚴重的是1955年,因呼吸係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數據顯示,1970年,約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眼病。
事件發生後,洛杉磯地區采取了一係列的除霾措施。1943年,洛杉磯縣管理部門任命了一個煙霧委員會專門研究該地區的煙霧問題,在該委員會的建議下,洛杉磯縣管理者於1945年2月頒布了禁止排放濃霧的法令,並成立了空氣汙染控製辦公室。1947年10月14日,洛杉磯縣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空氣汙染控製部門。
與此同時,加利福尼亞州也與洛杉磯共同行動,尋求控汙對策。1952年,當時的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奈特任命貝克曼任空氣汙染控製改革委員會主任,一年後,該委員會提出幾項實用性和針對性極強的建議,包括減少碳氫化合物的排放量、創建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柴油卡車和公交車用丙烷當燃料等。同時,洛杉磯縣監察官肯尼思·哈恩就通過窮追汽車製造商促成了控製汽車尾氣汙染的技術創新與控汙裝置的生產和使用。
經過長達60年的治理,才使南加州地區“重見天日”。2007年美國洛杉磯市徹底擺脫了“煙霧城”的稱號,達到了清潔空氣的標準。
倫敦煙霧事件
由於逆溫層作用及連續數日無風,煤炭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各種有害粉塵與汙染物在倫敦上空蓄積,1952年12月5日開始,城市連續4天被濃霧籠罩,能見度極低,司機甚至需要人坐在引擎蓋上指引才能開車。
1952年10月至12月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倫敦市區就有超過1.2萬人死於呼吸係統疾病。英國官方數據顯示,從12月5日起,短短一周時間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髒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
這一事件直接推動了1956年《英國潔淨空氣法案》的通過,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治理法案《清潔空氣法》。該法律規定:倫敦市內的電廠必須全部關閉;包括重工業汙染大戶在內的1.9萬項工業設施遷往郊區;重新規定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煙囪標準,要求加強疏散大氣汙染物功能。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還斥巨資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並采取冬季集中供暖的方式,有效地減少了城市居民的煤炭用量。1968年,英國政府針對各種廢氣排放問題,又出台了一係列關於空氣汙染防控法案,並製訂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
2000年之後,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二氧化硫和黑煙濃度再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汙染物。英國政府通過發展公共交通、建立節能寫字樓、提高現有建築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一係列方式,經過近30年努力,才甩掉了“霧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