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海中的澄明探尋
新時期文學研究(七)
作者:王雪穎
摘要:莫言以前瞻性的敏銳對“欲望的禁錮到釋放”的現代性進程中所出現的“二律背反”生存困境予以思索,深入地反思消費文化中產生的負麵生存異化。莫言在作品裏不僅形象地反思了物欲法則給人的精神信念帶來的價值異化症候,而且對當下消費語境中人們何以“詩意棲居”的生存探尋融入了製衡濫觴之欲的文化倫理導向。
關鍵詞:莫言小說消費語境生存異化欲海澄明
20世紀90年代以降的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轉型化的商品經濟時代,在社會學家鄭也夫的表述中其被稱為“後物欲時代的來臨”。在消費文化的欲望釋放觀念的影響下,“許多人傾向於認為,欲望的滿足就是幸福,而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則進而告訴我們,隻有盡可能多地賺錢,盡可能多地占有財富,我們的欲望才能得到充分滿足。所以,隻有多賺錢、多消費,我們才能生活得幸福”①。在消費文化的物欲刺激中人們反倒找到了歸屬感,“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生活的靈魂”②。對此,西哲馬爾庫塞曾犀利地指出,滿足人們欲望的消費文化成為意識形態之後,使人對其施加的新一輪“異化”變得難以覺察。因為“抑製性的社會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術性強、愈是全麵,受管理的個人用以打破奴隸狀態並獲得自由的手段與方法就愈是不可想像”③。人們在這種貌似自主的自我追求、滿足個人林林總總欲望的商品消費文化下,感到不受任何束縛與幹預的巨大快樂。但是,有學者敏銳犀利地指出,這種非幹預化的、隱形不自知的控製才是最深刻的奴役。④
正是在這種現實的語境下,莫言以其前瞻性的敏銳對當下時代“欲望禁錮到釋放”的現代性進程中出現的“二律背反”的生存困境予以思索,深入反思消費文化產生的負麵生存異化。在京都大學的演講中,莫言表達了自己對消費文化的欲望化生存的深切關注。⑤莫言在一次對話中曾一語中的地指出:“我認為當今社會許多欲望值已經超出了延續人類的要求,已經變成一種病態的發展。”⑥在作品中,莫言一則通過《紅樹林》《酒國》《良心作證》等作品對消費文化語境中放縱化的欲望所帶來的生存價值症候予以深入反思,二則在《沈園》《四十一炮》等作品中對當下消費語境中何以“詩意棲居”的生存困惑進行審美化的價值探尋。
一、欲望化生存的異化症候揭示
在《酒國》中,作家深入揭示了以“酒國”為隱喻的消費化物欲生存環境對人施加的難以避免的異化輻射。小說中的都市“酒國”,在某種程度上呈現為與法國社會學家德波提出的“景觀社會”相互契合的形象。在德波看來,“景觀”有著很強的意識形態功能,使人產生獵奇化的欲望衝動與追求,“使人徹底偏離和迷失了自己本真的需要,從表層的理性認知到深層的隱性需求都跌入了五光十色的誘惑之中,而淪為言聽計從的奴隸”⑦。小說中的“酒國”不啻是一座欲望景觀之都,無處不在的物質與美色誘惑,使得剛踏入其中的偵查員丁鉤兒就陷入強大的馴化力量中,輕易地使個體從道德自控的底線中跳脫出來。
《紅樹林》《良心作證》是莫言在20世紀90年代末、新世紀之初深切地覺察到欲望化生存的腐敗而創作的作品。在兩部小說中,主人公林嵐、周建設的一段墮落經曆不僅道出了消費文化中的金錢、拜物對於人的控製,而且道出了其對於人的精神與信念的異化。《良心作證》中的周建設因為一次人生挫折、身心頹廢而投向物質資源的獵求中。社會學家鄭也夫曾指出,物質有著療慰精神創傷的功效。“精神結構的脆弱性,有一種走向無序化的‘熵’的趨向,而‘物質有著排精神熵的作用’,正可以借助物質來框定它,固化它。”⑧然而,以物欲的無盡占有來排遣挫折無異於飲鴆止渴,周建設也由此滑向自毀的深淵。《紅樹林》中的林嵐在消費文化的欲望法則裹挾下,明明愛慕馬叔卻無奈地與金大川沆瀣一氣,進行權色交換。法國哲學家波德裏亞在《消費社會》的結尾部分,畫龍點睛地以電影《布拉格的大學生》來透徹地闡明了墮落到商品交換結構中的異化對人的毀滅性。一旦墮入到物我交換的商品邏輯中就會遵循著嚴峻的邏輯,人在自我分裂中成為與真實自我相敵對的人;而自我異化的閥門一旦打開,生存的深淵之門也便訇然中開。⑨在林嵐這裏,她無法麵對時代強大的欲望法則橫掃一切美好價值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因而放逐了內心對馬叔的情感信念。林嵐的經曆正體現了消費文化的物欲法則擠兌下的深層精神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