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裏的驕傲(1 / 2)

我叫王小山,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麵還有兩個哥哥,別人都管我叫王小三,不是現在社會上的那個“小三”,我可是個男孩兒。

我是個地道的八零後,出生在1980年的1月,改革的春風遍灑祖國大地的時候,我的家鄉山河村也發生了改變。

那時候已經允許農民獨自開荒了,並且前兩年的公糧也交的很少,父親和母親就在西河沿兒邊開了幾畝水田,那是我家第一塊稻田,從我記事起幾乎很少再吃現在想起來噴香的窩頭和玉米餅了。

由於我是最小的兒子,從小到大也沒吃過什麼苦,記憶中隻上過幾次地,拔過幾次草,收過幾次玉米,其他真的不像同齡的孩子那樣,幹得那麼多。

上麵有兩個比我大好幾歲的哥哥,村裏不管是大孩兒還是小孩兒,都沒人敢欺負我,我也成了同齡人中的孩子王,每天都有一幫小孩兒圍著我,一起玩耍,童年過得很是無憂無慮。

大哥和二哥早早的就輟學在家務農,大哥是個有思想的年輕人,也是父母的驕傲,懂事,聰明。

受到改革的鼓舞,他到南方學了半年的製糖,我的老家在東北,盛產甜菜,父母也覺得學這個挺靠譜。

至今我還清晰的記得大哥帶著大包小包回來的那天,許多孩子都聚在我家,看著大哥將一包包五顏六色的粉末攤擺在桌子上。

大哥在井裏壓了一大瓢的涼水,取出一個小包,捏了些許粉末下去,撕拉一聲,許多氣泡就冒了上來,接著他又放了一些糖精在裏麵,冰涼的汽水就製成了。

這一小包東西是大哥帶回的東西裏麵留存的最久的,因為被我偷偷的藏了一小部分,直到很久以後我才記住他的名字,檸檬酸精。

依稀記得大哥製出的第一鍋糖,能有半掌厚,一個蓋簾大小,黃黃的還有些發黑。

等涼了以後,我嚐過,味道不是我喜歡的那種水果味,有點發悶,不太甜。

最後這個學習項目已失敗告終,大哥算了一下成本,一塊不大的黏糖他要賣到八分錢才有的賺,但那個年代,兩角錢就能買四根冰棍兒,誰會買看著不好又不甜的黏糖。

這次失敗後,大哥也沒了創業的興趣,和父親還有二哥踏實的種起了地。幾年後我家就蓋上了大磚房,也成了那時候所謂的萬元戶。

不過家裏的開銷很大,連續的蓋房,買四輪,大哥又到了說媳婦兒的年齡,都需要很多的錢。

每年就看到父親在高興中賣完秋糧,又在緊皺眉頭中計劃著明年的開銷。

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差,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都是班裏的前幾名,老師說我一定能考上縣裏的公費高中,但計算著家裏的開銷和負擔,父親讓我考中師,下來當個小學老師,最起碼旱澇保收,也不用家裏再掏許多學費。

那時候的我也沒有主見,就聽從父母的意見,報考了中師,分給我們中學的名額據說隻有兩個,但那時本以為水到渠成會有我一個,哪隻成績下來自己才第一次對這個社會有了那麼一丁點兒的認知。

本以為自己的成績肯定沒問題的,誰知被其他兩個同學超了過去,最終那個中師錄取了三個名額,其中也沒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