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淩雲的確可以算得上是一員福將了,在這個時候,最缺的就是援軍,偏偏在這個時候,援軍也就來了。自己的好哥哥趙崢可謂是雪中送炭了。
趙崢其實遠在南京,並不清楚這裏的戰事,但是他時刻關心邊軍的安全問題。覺得自己根本不願意調離山海關,卻也不想違逆了老師的意誌。所以他是相當糾結的狀態。現在就任應天提督之後,手裏有了幾萬生力軍。
他就考慮到,現在南京目前還是一片承平的狀態,戰火至少暫時燒不到這裏來。那麼現在這裏的士兵們是不聞戰陣的,萬一到了真正的需要廝殺的時候,這裏的士兵沒有實戰經驗,能不能拉出來作戰。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邊軍自然是不能夠擅自調離的,因為防區是固定的,別說你是一個應天提督,就算是兵部尚書,不經過皇帝的意誌,要想把一個防區的兵劃撥給另一個防區,恐怕也不是那麼好辦到的事情。
既然如此的話,那就不調動。規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是製定規定的,自然也就是適應規定的了。因此趙崢就想了一個名義,派出五千名的騎兵部隊到山海關去觀摩,交流。
這樣的話,沒有事自然是最好的。就當練練兵。如果真的那邊需要兵力的話,這些兵也算是大名的兵,自然是一聲令下就能夠投入戰鬥的,而且絕對都不會含糊。
雖然防區不同,這些兵還都是大明的兵。正是因為趙崢的這一安排,才給淩雲在絕對的劣勢中注入了一股生機,這是任如何也想不到的事情。可以說,有了這一股生力軍,淩雲是絕地逢生的。
這些騎兵由參將馬如龍帶領著,一路奔波來到山海關。剛到了關內見到楊嗣昌,就知道了淩雲帶兵已經奔赴了密雲,和他們也就是個前後腳的事。
這時候馬如龍的心中其實是比較糾結的,畢竟雖然自己隻是個三品的參將,而楊嗣昌卻是內閣大學士兼任薊遼督師,但自己屬於應天,並不歸楊嗣昌的節製。
而且看樣子,現在這裏雖然缺少兵力,但楊嗣昌並沒有提出要把自己這支部隊投入戰鬥的意思,這說明他還是比較厚道的。
然而馬如龍並不是明哲保身的人,雖然他來到這裏的任務是觀摩和訓練,但是現在敵軍都兵臨城下了,還要再袖手旁觀的話,估計就太說不過去了。這個時候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他的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現在顯然請示也來不及了,就算是用最快的信鴿來回也得幾天的時間,軍情如火,實在也耽擱不得。現在要投入戰鬥,別的就先不要管了。
而且話說回來了,馬如龍雖然是一員武將,但卻一點都不蠢,他心裏很清楚,新任的提督如果單純的想練兵的話,在哪都能練,為什麼要派他們到幾千裏外的山海關來學習觀摩。這件事恐怕本身就是一個扣。
為的就是如果遇到突發情況的話,用自己帶來的兵去彌補山海關兵力不足的問題。這樣一想的話,一切也就都解開了。想到這裏,馬如龍覺得自己這樣做就沒有什麼壓力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