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的時候曾用林博昱的筆名寫了一部武學論文,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解釋武學,論文字數百萬,我就隻告訴你前言(總綱)了。”
“我們都知道,一切武學的本質在於做功,這也是武功一詞的來源。
曆史上衡量一門武功的強弱,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功率,既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為了提高功率,武林人士發展出了兩種設計理念。第一種,以快取勝,在一定時間內提高做功次數(平均每分鍾出招次數)。這一理念體現的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葵花寶典,號稱天下武功無堅不破,為快不破。與之相對應的第二種,提高一次做功的大小(即剛猛取勝)。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大家知道,這門掌法並不以快見長,但是它的每次出招都伴隨著極大的能量輸出。此外還有蛤蟆功、一陽指、如來神掌等武學。
很快,人們發現除了功率,還要考慮到另一個重要指標命中率。一般來說,命中率與自己預測的正確率成正比,與自己武功的不可預測率成正比,與對方武功破綻數量成正比。這個時期的設計範式傾向於讓招式變得難以預測。百花錯拳是一種。這個認識極大地推進了招式的發展,隨後發展出了先發製人、後發製人、化繁為簡、化簡為繁的招式理念。這種武功的巔峰就是獨孤九劍,劍法遇強俞強,無招勝有招式、破盡天下武功。
隨後大多數絕學,如少林七十二絕技在命中率和功率方麵發揮到了極致,並且極好地協調了兩者。
值得指出的是這引發了固定招數的淡化,也為場論武學提供了基礎。
武林陷入了狂傲之中,武學宗師玄空宣布武學大廈已經構建完成,後代人隻用修修補補就行了。他也承認此時有兩朵烏雲浮現在武林人士心頭。第一朵是獨孤九劍最後的破氣式,太極拳、太極劍、乾坤大挪移引發的疑問。第二朵是六脈神劍引發的疑問。
最後在劍魔獨孤求敗和一代宗師張三豐的研究下,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他們參考獅吼功,擒龍縱鶴勁發展了場論,指出獅吼功基於聲場,擒龍縱鶴勁基於引力場。他們不再拘泥具體的招式,劍魔獨孤求敗專注於解構空間的力場,而一代宗師張三豐專注於構建控製空間力場。
這種武學需要極為高深的數學知識或者武學悟性。那時江湖能領悟到場論奧秘的不過四五人。其中在風清揚的教導下,令狐衝領悟到了破氣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知道怎麼解構空間力場。他能不用內力,單憑一柄平凡的劍,打敗內力高深的對手。後來,華山派研究中心發現,解構空間力場蘊含著極為高深的數學知識。這推動了數學的發展,也引發了江湖人士學習數學的熱潮,無數江湖兒女投身於數學中。這也推動了武學隨後的發展。
明教教主張無忌在一代宗師張三豐教導下,忘記具體招式,而是嚐試控製更加抽象的力場。張無忌在忘記所有招式後終於做到了這一點。
隨後,六脈神劍在武學中引入了量子化設定,開啟了量子武學的新時代。段譽在眾多大理武學研究院高進人才的幫助下,完成了六脈神劍最後一層的解釋,引入了量子的概念。這一層的六脈神劍利用兩個能級的能量差輻射出威力驚人的脈衝波。
此時主流觀點傾向於認為武學沒有止境。盡管所有武學都能在這個體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沒人知道是否有新的武學概念出現。張無忌教主的乾坤大挪移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認識。
人們一度認為乾坤大挪移是一種場論武學。但是六合塔下,張無忌施展乾坤大挪移後,沒有改變人們速度的情況下,改變了人們下墜的方向。大家有理由認為“乾坤大挪移”改變了空間結構。
對乾坤大挪移隨後的研究發展出了統一場論,發展出了新武學,命名為量子場論武學。顧名思義,這是量子武學與場論武學的結合。”
老林雖看上去年邁,一口氣說這麼多,竟然沒有一絲疲憊的跡象。
高進寶已經目瞪口呆了,在他的眼中,老林簡直身上能發光了。還能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解釋武學,他之前怎麼沒想過呢。知道量子和場論兩個概念,理解它們不知道自己的武學會有怎樣進步!
老林接著道:“人老了,這些東西說的幹巴巴的。我在係統數據庫“知乎”裏麵的論文比這個有意思的多了。”
“你說的很精彩。”高進寶道,“耳目一新,振聾發聵。”
老林說道:“我那篇論文主要是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解釋武學。具體就不給你講了,講了你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