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家庭藥學——DIY明明白白在家降糖(5)(1 / 3)

“健康旗幟”

胰島素的注射時間大體有以下四種。

餐前注射為了使胰島素與血糖高峰同步,常規胰島素需在餐前注射,餐前應監測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來決定胰島素注射時間。

餐時注射目前應用的速效胰島素,吸收快,起效時間短。進餐時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後必須立即進食,否則可能出現低血糖。

餐後注射胰島素強化治療中的Ⅰ型糖尿病患者,當餐前血糖較低,在2.8~3.9毫摩爾/升時,可改在餐後注射胰島素,同時適當多進食,使用速效胰島素者,也可在餐後注射。

睡前注射睡前則應使用中效胰島素或長效基因重組胰島素維持夜間的基礎胰島素水平,這樣能有效地抑製肝髒葡萄糖產生,減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間血糖平穩,而且低血糖發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發生。用量應遵醫囑,並根據空腹血糖值調節。

胰島素注射的部位有要求

1.低血糖反應可能因胰島素注射過量,攝食減少,肝、腎功能不全,運動過量或抗胰島素物質分泌減少之故,開始有頭昏、思維遲鈍、流涎,繼而心悸、心動過速、出汗、焦慮,以至昏迷、抽搐等。應及時查血糖並靜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毫升,或肌肉注射胰高糖素1毫克。

2.低血糖一高血糖反應即在注射中、長效胰島素後,於深夜發生低血糖,從而興奮交感神經,使反饋調節激素(兒茶酚胺、胰高糖素、皮質醇等)分泌增加,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增加,提高血糖水平。此時應降低胰島素用量,以防止低血糖症。

3.皮下脂肪營養不良長期使用非純化胰島素,或長期在一個部位注射時可出現。

4.胰島素過敏見於動物胰島素與非純化胰島素,分為局部與全身過敏。局部過敏僅為注射部位及周圍出現斑丘疹疹癢。全身過敏可引起蕁麻疹,過敏性紫癲,極少數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過敏反應可見於初始使用,或使用1個月後,以及停用一段時間後又開始使用者。

5.高胰島素血症尤以Ⅱ型肥胖者常見,而且胰島素用量偏大者。

6.胰島素抗藥性在無酮症酸中毒的情況下,每日胰島素用量>200單位,持續48小時者可以確診為胰島素抗藥性。

7.胰島素水腫糖尿病未控製前,體內有失水、失鈉、細胞外液減少,一旦接受胰島素治療,血糖控製後4~6日內,體內水鈉儲留,出現顏麵與四肢水腫,一般數日內可自行吸收。

三“嚴”良語

通常采用的胰島素注射部位:

以取皮膚鬆的部位為宜,如三角肌、前臂外側、臀部、大腿外上側、大腿內側及腹壁。皮下注射前臂外例和腹壁比臀部吸收快。同時,每次應該改變注射部位,兩周內在同一部位不能注射兩次。

注射胰島素的8項注意

1.在注射前半小時應將胰島素從冰箱中取出,待藥液溫度接近室溫時再注射。

2.注射前要洗手,並準備好胰島素藥瓶、注射器和酒精棉球等注射所需要的用品。

3.注射短效胰島素時,應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液瓶蓋,然後用注射器吸取與所需胰島素注射液等量的空氣注入胰島素瓶內,左手再將胰島素藥瓶倒轉,右手持注射器抽吸胰島素。

4.如果注射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應將胰島素注射液瓶平放在手心中,用雙手夾住藥瓶,來回滾動10下左右,使瓶內藥液充分混勻,再按上述方法進行注射。

5.自行混合兩種劑型胰島素時,必須按上麵的步驟先抽短效胰島素,再抽中效或長效胰島素。如果把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混入短效胰島素瓶內,這瓶胰島素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

6.選好注射部位後,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待酒精幹後,用一隻手將注射部位的皮膚捏起約3厘米左右,另一隻手將針頭的一半以45度角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藥液,然後放鬆提起的皮膚。針頭要在皮下停留10秒鍾左右拔出,不要按揉注射部位。

7.雖然腹壁(肚臍周圍10厘米內不能注射)、雙上臂外側,臀部及大腿外側都是胰島素注射的適合部位,但最好的部位是腹壁。即使這樣,也不要在同一部位同一點上注射次數過多,各部位要交替使用,以避免出現皮下脂肪營養不良的現象。應有規律地輪換注射部位和區域,每次注射間距應在2.5厘米以上。

8.嚴格實行專人專筆,以防交叉感染及疾病傳播。

專家答疑:

Q:怎樣才能夠減輕注射胰島素時的疼痛?

A:通常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麵來減輕注射的疼痛:

針頭要細而尖,選用專用的胰島素注射器,其針頭細而銳利,變鈍的針頭不要使用;進針速度快,進針時要果斷,進針越慢,痛感越強。

注射前胰島素需放至室溫,胰島素剛從冰箱裏拿出,由於溫度低,注射時會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