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上蒼!二0一一年九月十五日,當極度疼痛襲來的時候,我恐懼的是再不能嗬護孫女。幸得蒼天垂憐我的舔犢之情,讓我們祖孫重新團聚。
一次生死門檻的進退,足以使人對生命有深刻的感悟,奢望不複存在,偏執煙消雲散,唯有愛如舊。愛孫女,愛親人,愛朋友,愛芸芸眾生,愛這個世界;我的愛,愈加陽光,愈加純潔,愈加深厚。
《隔輩親》是我的愛心奉獻。
二00八年,《我的孫女》一書出版,本意是為了給孩子留一筆精神財富,問世之後卻出乎意料地受到家長和小讀者們的歡迎,很多朋友鼓勵我繼續記述孫女的故事,於是,日積月累中,《隔輩親》便有了成書的基礎。
根據內容的不同,我把全書編排為五個部分。
《孺子可教》是我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有些朋友稱讚是“寫給孩子和家長的好文章”。作為教子之道,通曉一些理念是思想基礎,而真正實踐卻難得多。自家孩子自家疼是人之常情,我對孫女偏愛、寵愛並不奇怪,但是我對孩子絕不溺愛,體育,德育,智育,那一項也不可偏廢。
教育孩子是一篇大文章,也可以說是涉及多方麵的係統工程,既涉及理念問題,也涉及方式、方法。某些條件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網友悠悠淡淡然跟帖說:“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基礎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
誠然,家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社會、學校不可比擬的影響,但並不意味著家長能夠包辦孩子的成長教育。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網友輕輕跟帖說:“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希望孩子朝著自己規劃的方向發展,殊不知教育孩子,真是門大學問、大藝術呢。關鍵是尊重孩子、引導孩子,記得他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
作為當爺爺的,我對孫女的成長教育並非舉足輕重,充其量是有一定影響而已。
我教育孫女的做法,得到很多朋友的稱讚,但也並非眾口一詞。有的網友看過《補課就補〈弟子規〉》之後,認為《弟子規》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老古董,含有不良內容,孩子們學了沒好處。而絕大多數網友認為我的做法值得推崇,不但孩子應該學,成年人也應該補課。網友明潤說:“不少人對《弟子規》的偏見,是一個時期對古代文化以偏概全地批判,使得有人認為這些東西是封建思想,是老私塾裏遏製孩子們活潑天性的可怕玩意兒。可是,等人們鬱悶了、糾結了,才發現這些曾被踩在腳下的東西,恰恰能夠給現代人空虛的靈魂補充精神食糧。”網友老來樂說:“部分家長格外重視給孩子惡補技能技巧,無異於揠苗助長。萬宗德為先,無德即無本。學習《弟子規》,實乃補其本。”網友秋風麗人說:“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應該狠狠地補上這一課,否則缺失的是整個民族的素質。”不管怎樣,文章能夠引起討論,即使沒有定論,大家爭論一下也是好的。
此外,關於尊重孩子,關於考試的分數,關於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質,還有令家長煩心的“戀網”等等問題,書中也有案例,提供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們借鑒,無論道理還是方法,也希望與讀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我相信小讀者們對《哈哈一笑》尤其感興趣,這些祖孫生活中的細節,不失真實,包含一定的知識性、趣味性,也不乏輕鬆、愜意。人生這本書裏包含酸甜苦辣,總有些章節承載著快樂,而與孩子們相處的天倫之樂,無疑是最幸福的一頁,每當回顧這些小幽默的時候,我自己都忍不住微微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