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讀:活在當下(1 / 2)

【你生存在這個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聖目標得以實現。你看,你是多麼重要!——埃克哈特·托利】

張德芬

這是一本不能用大腦讀的書,這也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有新的收獲。我在台灣出版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當中,一再提到、引申這本書裏的內容。這本書被形容為“靈性開悟的指引之書”,可對我而言,《當下的力量》是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我們受的苦減到最少。每個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得更好、過得更開心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首先,作者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來自我們大腦的思維(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製自己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現在是半夜3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是多麼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製止不住大腦的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你的負麵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碴兒,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疲於奔命,一直在處理、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可是我們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麼?就是對事情的詮釋角度不同罷了。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來得省事省力。而你會發現,當你轉變了內心的狀態之後,環境也會隨之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轉”!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製造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於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都來自大腦的思維(第三章)。作者也在書中一再強調: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這是我們受苦的元凶。他稱真實的自我為本體或存在(being)。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我稱之為“真我”,而這也是我們人類有孤獨感、惶惶不可終日、始終不快樂不滿足的主要原因。為什麼我們會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見是: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小我,來讓自己有“真實感”。而正因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實,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尋求認同,追求物質世界的滿足來壯大聲勢。可惜我們越聽從小我,就越感到空虛和孤立,揮之不去的遠離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遠離、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也就是遠離了作者所說的“本體”或“存在”。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 body,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能量場,它是我們過去未被合理表達和適當釋放而累積下來的負麵情緒能量場。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個寄居在我們身體之中的惡魔。在它沉睡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順利,或是有相關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時候,它就會蘇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人,會突然變了一個人,出現言語或肢體的暴力行為。或是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一件小事情會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這就是痛苦之身被喚醒的結果。

好了,我們有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大腦思維,常常給我們找麻煩。現在又來了一個痛苦之身,時不時地跳出來攪局。難怪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而且常常身不由己。怎麼辦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好幾個非常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源自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活在當下。當下有你所有想要的東西,當下也是你唯一擁有的東西。時間隻是一種幻象,越說越玄了!其實,隻要這樣想,就不難明白了。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但是我們多少人還是活在過去之中不肯放下?未來還沒有來臨,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擁有的,不就是當下這一刻嗎?隻要搞定現在這一刻,你就沒有問題了。未來就算一定會來臨,但是它也一定是以“當下”的方式出現的,不是嗎?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裏,可是腦子跑到過去,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於是就產生了壓力、焦慮、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