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說,進攻四國島嶼,確實有著非凡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消滅了日軍在南部對中國軍隊的潛在威脅,拔掉了島嶼沿海地帶的海岸炮台,打通了中國海軍東進的水道,使南北聯結為一體,海軍艦隊和大型的,大量的運輸船隊可以自由往來,物資的補給更為安全便利,更重要的是,它已經修改了進攻日本東京地帶的軍事方向。
陸路攻擊東京地帶,已經修改為海上攻擊。
論起方位,不得不說,進攻四國島嶼,是一個滯後的戰役,即使四國島嶼上的最東端,也在京都,大阪,奈良等城市群的經度之西南。如果以軍事重力往這兒遷移,不是更靠近東京,而是相反了。
不過,進攻四國島嶼,再次演練了登陸戰的方法,使中國軍隊對於海灘登陸,有了進一步的實踐。緊接著,這種實踐經驗,就有可能運用於其他地方,比如伊勢湖的西岸,(也就是從大阪城南下的那個巨大半島。)或者是東岸。而再遠一些的話,可以直接進攻東京的門戶。
也就是說,栗雲龍覺得,依靠海軍,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可能比陸軍的全麵橫掃更加經濟,進度更快。盡管在山口城出發,一直打到京都城一片,中國軍隊的進展是神速的,但是有一點兒,戰役的物資消耗極大。陸路的運輸,盡管有了汽車運輸隊,還是非常困難。如果在海道的話,效率要高得多。
雖然中國軍隊缺乏船隻,可是,從朝鮮那兒能夠滿足,朝鮮船不大,但是數量夠多,日本人在開戰以來,陸續被中國軍隊俘獲,特別是在中國潛艇進入下關以東的海灣以來,俘獲了大量的日本船隻。這些,都成為中國軍隊海戰的有利條件。
軍團總部,已經在詳細地策劃這一進攻的方案。製定具體的步驟,如何使海軍和陸軍協調,物資的運輸上,怎樣才能適應戰役的需要。在過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重大困難。
四國島嶼上的中國軍隊,沒有停滯攻勢,畢竟,在島嶼的東端,還有數萬日軍,務必殲滅之而後快。
現在的中國軍隊,已經掌握了一套迅速占領敵人領土,以及掌握敵人人力物力的好方法,往往一擊敗敵人,就開始挑選戰俘,組建新的日本新軍營,開始是使用日本人教導之,不發武器,隨後,反複訓練。在思想上,使之畏懼和順從中國軍隊。這不,剛占領的西部地區,已經組建了十二個營的日本新軍,由老倭奸為軍官,攙雜以朝鮮軍,每一個營千二百人,已經非常可觀。
四國島的西部地區的行政機關,已經成為中國軍隊的附庸,開始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工作,在中國軍隊嚴禁燒殺擾亂日本民間的情況下,日本的官員和民眾支援中國新軍的熱情很高。
張德成軍長已經到了鬆山城,朱國柱師團長統帥該軍的一半人馬,向東推進,剛登陸不久的徐竹部隊,也派遣了一個步兵旅團,一個坦克團和一個朝鮮騎兵團,一個步兵團,三個日本新軍的營,作為沿海地帶的一路。向東橫掃。
兩股中國軍隊的進展速度沒的說,主要是物資的補給問題。
四國島的經濟一般。以農業和漁業為主。工業才開始起步,所以,中國軍隊不能獲取更多的工業物資。
徐竹軍在三天以後,就前進到高鬆城,日本守軍倉促應戰,先後集結了四個旅團,其中,擁有一個炮兵團,不過,這才是真正的烏合之眾。官兵的訓練極其差勁兒,凝聚力很低。當日均的一個步兵旅西出阻擋中國軍隊時,僅僅一個日本新軍的營,一千二百餘人,裝備著普通地板步槍,號稱“中國前鋒步槍隊”,隻放了一陣亂槍,就將日本軍隊的前鋒一個聯隊驚駭得兔毛亂飛。
雙方交戰,日軍敗績。日本新軍鼓足幹勁追趕,擊斃日軍一百多人,擊傷和俘虜竟達一千多人。
聽到了前線的消息,中國軍隊的軍官們都感到了欣慰和滑稽,利用日本人打日本人的戰略思想,是多麼英明啊。
在朝鮮戰場決戰決勝以後,中國軍隊為了滿洲的經濟維持和發展,大幅度地減少了兵員,可是,要進攻日本,又需要足夠的兵力,迫不得已,開始武裝和利用朝鮮軍。現在,朝鮮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成為中國軍隊攻擊日本不可或缺的力量,因為朝鮮和日本的仇恨,朝鮮軍的戰鬥力尚好,裝備的精良,讓其戰鬥力遠遠超過了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