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六章,順風滿航(2 / 3)

俄羅斯軍官則理智地建議:“對,要打,我們俄羅斯幹掉沙皇政府,你們清國推翻滿清朝庭,一起實現共產主義。”

托落茨基道:“我們都返回奉天,然後補充武器彈藥,分成兩軍,各自為戰,隻要栗大將軍能夠將新式武器給我們一些,我就敢保證,在北麵和西麵,中國新軍將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軍官商討的結果是,保持強硬的姿態,哪怕是和清廷立刻決裂。

當第三軍的全部陸續西轉,向國內調集的時候,在清州,忠州,水原,大田一帶的第一軍和俄羅斯民族軍一部,則漸次向西收縮,將徐竹師團和另外一個俄羅斯民族軍的師團,駐紮在漢城。其餘部隊,迅速返回。

朝鮮國王按照新軍的要求,將國王的獨立執政修改為過渡性的君主立憲政體,最起碼要在形勢上這樣改革。栗雲龍的建議是,立憲可以使朝鮮迅速富強起來。能夠強悍地抵禦日本的侵略。至於怎樣實行,那是朝鮮內部的事務,新軍不予問責。

李完用應該為朝鮮的第一任首相。負責實際操作。

徐竹師團長,兼任駐守朝鮮的中國新軍外交聯絡使,並為朝鮮軍的顧問官。處理一切善後事宜。

西安城,行宮。皇帝,太後,諸大臣,正在殿堂裏議論紛紛。談論的焦點是,已經付諸實施的手段,是否能夠遏製栗雲龍等人的野心勃勃。

太後`一直責怪盛宣懷,不該將數封電報在兩天內發完,不給栗雲龍一個喘息之機。“輕重緩急之間,就有許多政略講究,駕馭之法,本自皇威,稍有不慎,就會適得其反。”

她是不主張采用過於嚴厲的方式逼迫栗雲龍等人就範的。

其實,清廷也確實做好了準備,哪怕是和中國新軍開戰。因為天津的袁世凱表明,八萬北洋新軍已經練成。北京的新軍已經調集了十萬人,各省的練軍之類,尤其以湖北新軍最為精銳,張之洞總督手下,已經有新軍兩鎮另兩協,全部總數也在二十萬以上。

當然,清廷還是不願意打的。這些所謂的新軍,到了滿洲新軍的麵前,能不能經受得起一常狂風暴雨式的打擊?能不能堅持一個月都是問題,清廷唯一的利器就是正統地位。號令全國的名義,政治權威。

恩威並濟,軍政雙管齊下,堅決的皇帝在滿洲老臣的擁護下,決心改變目前這種不倫不類,不君不臣的尷尬局麵,其實,清庭看出,栗雲龍等人,恐怕已經不是當年的曾國藩所能比擬,滿洲新軍的尾大不掉,已經漸露機芽,長痛不如短痛,就是西太後,也支持這次對栗雲龍的電詔。

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建議將栗雲龍調遣到西安,給予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上行走的名義,意思是說,實習期間的大學士。候補。他認為,栗雲龍等人是天假大清的英縱之才,朝廷隻要駕馭得法,是能夠為清廷服務效力的。否則,就將成為洪楊之類,危害江山社稷,他還建議,給予栗雲龍漢軍八旗的旗籍,從各種各樣的名譽上滿足他。

在這個時候,光緒皇帝又一次采取了主動,但是,其政治上的幼稚也暴露無遺。本意是迫使栗雲龍等人轉接兵權,消滅禍害於發端,卻在實際中走了樣,成為激化矛盾的催化劑。

清廷一直在不安中等待,也在等待中調集了各地的精銳部隊向京津地區集結。

這時候的`袁世凱,是最糾結的,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以他的見識,和滿洲新軍交戰,那是必然失敗,如果偷襲奉天等地,摧毀中國新軍的基地,則一定要和他們形成了死戰惡戰的局麵,那時,自己縱然得一時先機,也就被中國新軍的入朝大軍打得屁毛不剩。為清廷火中取栗?那顯然不是老袁的性格。

清廷的旨意已經明發給他了,要他悍然遏製滿洲新軍的肆無忌憚。但是,他按兵不動。

絕對不能和滿洲新軍交惡,那才是自撅墳墓呢,可是,一直坐視滿洲新軍的增長壯大,自己天津鎮的北洋新軍,遲早是人家的口中之物,還是第一口,中國新軍的不臣之心,已經溢於言表,敢於剃發,簡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要知道,大清朝大曆史上,就有一位乾隆朝的滿族侍郎,漢族總督因為違諸,在頭發問題上被判處絞刑。一位王爺則丟掉了爵位,那是多麼大的事情。就是當年的吳逆三桂,也不敢在造反前造次吧?改軍兵的服裝?頂戴也變了?這簡直是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