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章,一個兵痞的回憶(2 / 3)

為了減少因為中國居民的存在出現間諜泄密事件等隱患,俄國人強行驅逐了所有的中國居民,把幾乎每一個居民的院落都改造成可以進行戰鬥的堡壘。少數不肯離開家園的中國農民遭到了毒打和屠殺的命運。外國鬼子對待霸占房產等行為,遠比中國人倍受爭議的城管隊伍更令人發指。

盡管段大鵬已經帶傷歸任,栗雲龍還是親自指揮了第一師團的戰鬥。敵人隻有一個步兵團,完全是孤立狀態,被徹底包圍分割,是甕中之鱉,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不過,栗雲龍決心把這鍋菜炒得足夠香甜,盡量減少損失,擴大戰果。

強行進攻必然要付出重大犧牲,在炮兵部隊沒有能及時趕上來的情況下,隻能采用新的戰術。

中國軍隊開始了恐怖的土木工程作業。

戰爭的直接目標是什麼?就是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盡可能地拉大戰損比。這是栗雲龍追求的一貫方針。

包圍戰開始,就有許多軍官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天夜間,將是一場惡戰,白天的仔細觀察,是為夜襲作戰做好準備的。所以,軍官們都很認真地用望遠鏡子觀察目標,還給一線的戰士講解地理環境。

“好好看著,今天夜裏我們叫俄國毛子吃西洋大餐!”

“長官,什麼是西洋大餐?”

“子彈,刺刀,炮彈,西紅柿湯,蓮藕肉塊,”軍官中不乏幽默無斯者。西紅柿湯指俄國人滿地的鮮血,蓮藕肉塊指俄國人被打成破爛窟窿。

“對,毛子一看見咱掄起大刀片兒就發毛了。”士兵反手拍拍肩膀上背著的中國特有的環手刀,那是近戰和夜戰的有力武器,三尺有餘,刃寬背厚,一旦掄起來左右逢源,虎虎生風。還是老義和團戰士們的心肝寶貝。

中國新軍的裝備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在的製式武器是,普通步兵人手一杆步槍,配刺刀,身上背大砍刀一把,或者腰上懸掛繳獲的俄製馬刀一柄。身上綁紮子彈帶兩條,一百發。其餘兵種的,如機槍班戰士,每人一隻近戰的手槍,子彈五顆到十顆,手榴彈若幹。騎兵則是典型的騎槍,馬刀,和俄軍沒有任何差別。現在,他們已經完全不是幾個月前隻有一腔熱血而無尺寸見解的義和團野百姓了,他們固然還有對皇帝和朝廷的信仰,更多的卻是國家和民族的大局,他們是為民族的獨立生存而戰,是精英,是脊梁,是英雄豪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他們信奉勇敢,忠誠,視死如歸。同時也不乏精明強幹,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怎樣盡量多地消滅敵人。偷襲,夜戰,炮火覆蓋以後及時跟進,迂回包抄,穿插分割,利用障礙物遮掩自己,等等,都因為經驗和相互切磋而成熟掌握。在思想和戰術上,他們和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相比,都毫不遜色,中國人聰明才智,有極大的可塑性。

栗雲龍給軍官的課題是,戰前必須估算出戰鬥損失的比例。占領城鎮據點不算是勝利,隻有人才是最可寶貴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是第一目標,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這是現代中國陸軍也耳熟能詳的原則,可是,在當時,就是了不起的。

中國新軍早已禁止了人海戰術,把士兵的生命保護作為戰鬥的第一要義。栗雲龍的腦海裏,對所熟悉的二戰中日本鬼子的戰鬥意識和技術不屑一顧。日本人視生命如草芥,自己亦然,局勢有利時強行攻擊,局勢不利時動輒自殺衝鋒,根本不講任何戰術規則。典型的如太平洋戰史中的瓜島之戰,最初留守的九百多名鬼子兵一見美國佬登陸,立刻端起明晃晃的刺刀衝鋒,結果,三個波次的衝鋒下來,全部被擱倒,以後,日本人頑固不化地堅持這一作戰方案,結果,幾個月打下來,美軍損失1549人,而日軍則被擊斃兩萬三千八百餘人,加上饑餓,疾病,總損失達五萬有餘!再比如,日本曾經領先一時的零式作戰飛機,把負重減少到了極端,飛行員的保護降低到了最大,隨便一顆子彈,就能將日本飛行員掛掉,或者將油箱打爆起火。。。。。。

“你們看,我們采用哪一種方法更好?”栗雲龍在軍官們認真地觀察了城鎮的俄軍防禦陣地以後,召集了會議。他雖然喜歡大手一揮,桌子一拍就決定一切的豪邁之氣,卻從不在戰前這樣肆無忌憚,臨戰而懼,是他的一個特點。

軍官們提出了許多方案,都很有創意,他們也不時得到栗雲龍的鼓勵,他們的話題有時還彌漫開來,向著縱深探討,比如俄國人的呆板戰術,僵化體製,要比他們想象中還要差許多,打他們真是小菜一碟兒。

“很對,機動!高度的機動是未來戰爭的主題,凡是哪一支軍隊具有了高度的機動能力,它的戰鬥力就可以無限製地提升,我們要提高我們部隊的機動能力,戰略機動,戰術機動,能分散,能聚集,收指臂之效。”

有人提議夜襲,有人建議等炮兵趕到集中火力覆蓋攻擊,有人認為,隻要包圍敵人就可以困死他們,還有人想到,為了加快進度,能不能留下一個旅團的部隊繼續包圍敵人,其餘部隊猛烈向前推進,敵人被困在我們軍的後方,時間稍久,必然軍心大亂,不戰而潰。還有的軍官提出了火攻戰術,也有的提議,主動撤退,做出遭到外部敵人攻擊的樣子,使敵人產生誤會,然後,誘敵出擊,半道截殺。有人提出,最經濟的辦法是特工戰,夜間潛伏進入敵陣,徹底攪亂他們,然後,以主力掩襲。依據奪取陣地。順著最後一種思路,段大鵬提議,采用夜間特工作戰時,最好采用三角傘的飛翔技術,讓在坐的所有軍官都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