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民俗是辛苦的,同時也是快樂的。在深入固原回族聚居區進行民間訪談時,我們聽到了許多有趣的話題,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物,深切地感受到了回族穆斯林獨特、有趣而神秘的生活習俗。他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創造了許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創造了新生活。令我們欣喜的是,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昔日以“苦甲天下”著稱的“西海固”的回族群眾,今天大部分都已走上了小康之路,不少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固原農村中到處林立著一座座漂亮的中小學、色彩鮮亮的回族清真寺和一棟棟新建的回族住宅,還有那室內琳琅滿目的新式家具,接待我們的回族群眾熱情的笑臉,展現了寧夏固原回漢和諧、國泰民安的景象。回族群眾的生活改善、回族村莊的飛速變遷、回族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都給了我們快樂與欣喜,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關注民生、以人為本政策的科學內涵。

民間習俗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源遠流長。民俗作為一種“非官方”的文化現象,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人們的衣食住行、語言心理、行為習慣、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一切現實的或曆史的相傳習用的東西都屬於“民俗”的範疇。它表現於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的外在行為活動之中,根植於人們生活的沃土之中。

研究民間習俗是“複原”性的,同時也是極富現代意義的。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寧夏回族民歌“幹花兒”、回族服飾和回族民間器樂,主要流行地為固原一帶。這裏曾是上述繽紛燦爛的民俗文化的一片沃土。但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在“強勢文化”的衝擊下,固原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大都日漸衰落:農村中會唱“花兒”的群眾越來越少;傳統的回族服飾隻能在偏僻的山村才能見到;“口弦”、“咪咪”、“哇嗚”這類回族器樂已不被年輕人所認識。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改行及逝去,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的傳承麵臨嚴重的危機。因此,通過文字及圖片真實記錄和複原、再現固原回族民俗,以出版的方式,永久地保存固原回族文化遺產,從而達到搶救、保護和傳承固原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的目的。

固原是寧夏回族人口最為集中、民俗最為濃鬱的地區,曆史悠久,文化豐厚,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地理位置極其特殊。為了真實地記錄與展示現階段寧夏固原地區的回族民間習俗,讓更多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認識寧夏固原、了解古絲綢之路寧夏固原的回族穆斯林獨特而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風民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005年6月,北方民族大學武宇林博士和寧夏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田繼忠,研究員解光穆共同組成課題組,以“絲綢之路重鎮——寧夏固原回族民俗”為研究方向,申報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院校2005年度科研課題。同年8月11日,該課題被自治區教育廳、財政廳批準立項。

兩年多來,課題組成員多次深入固原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涇源縣、隆德縣等地展開了民間訪談與田野調查。共拍攝圖片千餘幅,采訪回族各界人士二百餘人,終於完成了這本圖文並茂的區域民俗學專著。

在這裏,首先要感謝在寧夏民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們,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此書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與重要的啟示。比如,王正偉先生的《回族民俗學概論》、陶紅女士的《回族服飾文化》等等。還要感謝固原各市縣區的教育界、文化界的朋友及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幫助,是他們提供了許多方便,使我們完成了一次次的田野調查。感謝北方民族大學科研處、學報編輯部的支持。也感謝寧夏人民出版社地域文化編輯部的各位編輯及印刷廠的全體員工的辛勤工作。

由衷感謝一切給予此書的出版以熱情支持和無私幫助的朋友們!

作者:武宇林田繼忠解光穆

2007年11月於寧夏·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