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曆史·絲路重鎮·多元文明·回鄉風情

——曆史與現實中的寧夏固原

傳統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固原”,指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清水河上遊西岸、有著“貧瘠甲天下”之稱的大片黃土丘陵地區,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固原地區”或“西海固地區”。包括固原市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由於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境、眾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這一獨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聞名於世。

一、曆史固原,悠久歲月

在新石器時代,寧夏固原境內就有人類的繁衍和生息,並在這片黃土地上創造了原始文明,陸續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州區河川“齊家窯文化”、隆德縣鳳凰嶺“馬家窯文化”、海原縣“菜園村文化”等遠古文化遺存作證曆史。固原是寧夏建製最早的區域之一,眾多著名曆史人物都在這裏留下了令人景仰的足跡。固原因地處中原文化、西域文化與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彙之地,成為曆代王朝著意經營的區域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地區是義渠、烏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延續近千年。公元前324年,秦惠王出兵攻取烏氏之地並置“烏氏縣”,成為固原和寧夏曆史上最早的縣級建製。漢元鼎3年(公元前114)新設安定郡,成為寧夏曆史上第一個州郡級政權建製,奠定了固原兩千多年來在西北地區的軍事戰略和政治文化地位。固原因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左控五原,右帶蘭金,黃流繞北,崆峒南阻”的重要戰略地位,逐步成為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交通樞紐,因為從南下可直抵中原王朝的京畿重地長安、洛陽等古都,北上可經河西走廊通達中亞和歐洲,這也使其成為西北經濟、軍事重地和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固原一地曆代曆朝的雄關固鎖:戰國時秦昭王在這裏修築長城,以拒義渠戍;漢代所設蕭關,是關中北麵門戶;唐代又設隴山關,是全國六個上關之一;唐時所建原州七關,也在固原周圍;明代沿長城沿線公設九鎮,固原是九鎮之一,並且是總兵和總製駐地。

與其重要戰略地位相符,固原也是曆代帝王到寧夏來得最多的地方。據說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在北巡途經此地時就停駕固原避暑。兩漢時期,固原城是安定郡治所在地。漢武帝在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收複大漠南北之後,為鞏固西北邊防在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間,曾前後六次巡視北部邊防來到固原,史載其“行幸安定”。公元32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率大軍,從都城洛陽出發,經長安,到達“高平第一城”(今固原城)討伐叛亂。十六國時期的夏國主赫連勃勃曾大破羌族、並高平(固原),後自稱“大夏天王”,建都於固原。魏晉南北朝時,北魏的實際掌權者和西魏的創立人宇文泰從都城洛陽進軍原州(固原),揮師大破敵軍,宇文泰之子宇文邕(後為北周皇帝,為周武帝)小時就同其弟一起被寄養在北周原州(固原)刺史李賢家中,長達六年之久。唐宋時期,北宋名將韓琦、範仲淹和“楊家將”楊文廣等都在這裏留下過他們征戰的足跡。蒙元時期,成吉思汗曾到六盤山麓避暑,並在涇源縣涼殿峽建避暑行宮,最後病逝於此,元世祖忽必烈將皇子忙哥剌封為安西王,改王府於開城,建安西王府。明代,固原成為明王朝的“九邊重鎮”之一和全國養馬中心。

固原在中國革命史上也占有極為重要的一頁,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寫下了氣勢磅礴、膾炙人口的《清平樂·六盤山》一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詞中的“六盤山”,又稱隴山,地處寧夏南部,主峰在寧夏固原境內,海撥近3千米,是陝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黃河水係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於此。六盤山山路曲折險峻、崎嶇狹窄,要盤旋多重彎道才能到達峰頂。據說,因至少要盤旋“六重”,才能登上頂峰,故被稱作“六盤山”。毛澤東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領中央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打垮了敵人的騎兵部隊,勝利地越過六盤山。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麵軍在西吉縣將台堡的會師,標誌著長征的勝利結束。為此,六盤山及紅軍紀念亭成了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不僅如此,六盤山如今也成了久負盛名的觀光勝地。其山脈重巒疊障,氣勢磅礴,山勢雄偉,巍峨挺拔,朝霧迷漫,雲海蒼茫,山清水秀。春來綠樹鮮花,天地清澄,鳥語花香;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時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冬時雪盡窮野,銀裝素裹。其旅遊景區還有風光秀美的涼殿峽、二龍河、荷花溝、秋千架、老龍潭、涇河源,以及山根處新修建的一座座充滿濃鬱回族風情的“農家樂”餐飲民宿農家院等休閑避暑勝地,無不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