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據科學家研究,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有以下幾項:

第一,性成熟的早晚影響壽命。如人類的行為學表明,行為受激素的調節,性成熟早表現在對外界的刺激反映強,而且常表現為一類挑釁的行為,這會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壽命就短;如能抑製性激素的分泌或推遲性成熟,壽命可能會相應延長。

第二,遺傳決定壽命。有人認為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壽命的長短;壽命長短與生物的細胞分裂次數成正比;合成核酸或蛋白質的差錯,可導致一係列的錯誤。尤其是當蛋白質差錯發生酶時勢必導致整個物質代謝紊亂,結果引起細胞衰老死亡等。

第三,食物對壽命的影響。據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壽命一般為140~170年,現在的人一般很少是“壽終正寢”的。如果能夠合理飲食,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是會適當延長其壽命。

不知大家有沒有從這幾點因素中發現一些生存的契機?那就是,第二項是完全不能由人類掌握的,那已經是上天注定的了;第一點呢,則有一半是注定的對一半人為的影響因素,因為一些飲食習慣和行為可以導致性成熟時間的提前或退後;而最後一點——飲食對人類壽命的影響則完全是掌握在人類的手中的——因為人們自己的飲食自由是控製在自己手中的。

其實,吃是一件簡單的事,吃卻又是一件很難的事,說它簡單,是因為沒有誰會說自己不會吃,說它難,是因為,會吃的人並不多。

所以,現代社會,人人都懂得“健康是金”的道理,但“健康”並不是寶貴生活的相伴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來的,而是科學生活的伴生物,是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比我們要聰明的多。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饑,而且具有某種藥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藥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藥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藥食同源”。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另外,中醫藥學還有一種中藥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於中藥的範疇,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隻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藥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完善,自漢初到明末,人類對各種食療本草有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

食物療法是祖國傳統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曆史悠久,且臨床運用都極其廣泛,如以食物療法為基礎的藥膳、藥茶、藥粥、藥飲、藥酒等,都是食物療法的組成部分。

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愈發重視飲食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意識到健康的飲食結構不僅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合理使用更能祛病強身。通過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傳統飲食與人體所需的營養結構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進一步證實了中醫食療養生的科學性。近年來,中醫食療學的研究人員不斷豐富和擴充食療養生的內容,使之因其“道法自然”的妙處而日益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基於此,我們為大家精心編寫了《食療本草》一書。《食療本草》為大家奉獻了上百種常用、常見藥食兩用的種食物。特別介紹了具有增強免疫力,調節胃腸功能,清咽潤喉、保肝、解毒和抗種瘤作用的食物。內容包各種食療本草的詳細介紹、營養成分、食療藥效、食用方法、食用宜忌以及藥膳偏方,使讀者了解並掌握食用植物的藥用功能和應用方法,通過合理的飲食行為獲得自我養生健身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的目的。

這麼好的一本實用書籍,相信你一定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