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提升自己影響力,把控人生未來(3)(1 / 2)

20世紀50年代中期,心理學家所羅門·亞希把一群人邀請到同一個房間。除了一人外,其餘的所有人都是亞希安排好的托兒。他們麵前畫有四條線段,要求指出長度相同的兩條。很明顯的,第一條線段和最後一條線段的長度是一致的。但是,所有的托兒都得到指令說第一條線段的長度和第三條線段的一樣。人人都選擇了你認為是錯誤的那個答案。你的感覺是第一條線段和第四條的長度一致,但是你周圍的人都相信第一條線段和第三條的長度一致。你抵製得了從眾的群體壓力嗎?很少有人能抵製得了。亞希發現,麵臨這種兩難境地的人有75%都會違背自己的感覺而選擇隨大流。

有一位太太對一款新推出的熱水器非常感興趣,她一方麵被全新的設計所吸引,另一方麵,也質疑新技術的實用程度。銷售員反複跟她保證了很多次,她都下不了決心。最後,一位有經驗的銷售員二話沒說,從抽屜取出一份顧客聯係冊直接塞給她看。那份花名冊上大概有數百人吧,那位太太看到已經有這麼多人買了,於是打消了疑慮,當場決定買一台。

對於這位太太的思維過程,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到底是堅持自己的觀點,還是人雲亦雲與組內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呢?思考了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決定保守地隨大流。我們在電視節目中做嘉賓時會跟著哈哈大笑和拍手,即使我們知道最初的掌聲是電子模擬而成的。

6.尋找共同的目標來影響對方

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心理學應用:本來心存反感、甚至相互對峙的不同利益體,一旦麵臨共同的敵人,都會變得友好起來,捐棄成見、攜手合作。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一個地方——和對方締結成同盟,強調彼此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從而拉近距離,加強合作。

(1)和對方站在同一立場上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本來不大和睦的兩兄弟因為父親生病而恢複了感情;有了專門欺負別人的小孩子出現,原先互不認識的小朋友,反而會很快地親近起來……俗話說,“團結一致,抵抗外侮”,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本來關係不深甚至心存反感的雙方,一旦麵臨著“共同的敵人”,就會捐棄成見、攜手合作起來。

有一位老科長,遇到手下工作人員之間有矛盾時,從來隻有一句話:“工作第一,有什麼爭論,等工作完了再去說。”

這句話的效果特別好,不僅有道理,而且能解決問題。因為在“工作第一”的大前提下,不論是感情的糾紛也好、反感也罷,這些不良因素都暫時被壓製下去,而工作人員則團結一心地對付起工作來。

千年前,在我國唐朝,圍棋名手曾創立了經典的“圍棋十訣”,其中有一訣是“勢孤取和”,意思就是當自己力量不夠,無力和對方抗衡時,最好先和對方和解或先順著對方的意,不要正麵和對方起衝突,寧可屈身等待時機。這就是說,如果對方的勢力比你強,或者情勢上不允許你強出頭,你最好不要執意對立。這時,你該意識到,對方是一麵牆,是一把劍,你若再正麵衝過去,難免有皮肉之傷,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這個時候,你可以先和他站在同一邊,強調彼此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然後再根據他的看法,加上你的建議,進行“潤物無聲”式的影響,這麼一來,對方就會把劍收回,把牆挪開。

例如,當對方這樣說:“雖然我們公司很想買升級電腦,但最重要的是費用上的考慮。”你就可以回答:“我了解貴公司有費用上的考慮,所以我才會提這樣的建議。升級電腦不僅處理速度快,還可以搭配更多應用軟件,使用升級電腦可以使人事費用和其他業務成本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從長期來說,貴公司可以因此省下更多的經費。”對方聽到可以省更多費用,很可能立刻答應簽約。

(2)化敵為友的訣竅

頻繁使用“我們”,就會讓對方意識到自己也是“命運共同體”,從而產生加強關係的效果。因為當你說“你們”時,給人的感覺是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分別存在,並處於不同的立場;而“我們”給人的印象,是兩者站在同一個立場上。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提出美國曆史上最大一筆聯邦預算時,就曾以這種方式對他的國民呼籲:“偉大的政府掌握在我們大家手中,利用我們大家的錢來建立國家的時期已經來到了。”尼克鬆總統以“我們”來誘導全國國民的心,他也因此獲得了成功。

(3)製造共同的“敵人”

要懂得將小的共同點擴大,樹立“共同的敵人”,使雙方有同仇敵愾的感覺。《孫子兵法》中有“吳越同舟”這麼一句話,原意是講吳國和越國本是敵對的雙方,但因同時麵對魏國的威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兩國隻好盡釋前嫌,以對付共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