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掌控社交定律,做交際達人(1)(1 / 3)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與他人在一起的。但是,你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隻會是路人?誰和你一見如故,誰和你天生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排斥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隻有深刻了解自己想要結交什麼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

1.自我參照效應:他人是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身世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各異,職業千差萬別。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當中,誰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擇友標準,這個標準是如何確立的呢?其最主要的參照物就是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自我的概念來選擇朋友。人們會把某一個特定的目標放到自己獨特的主觀世界中,用記憶、認識和經驗中去理解。如果某一個人符合你記憶、認識和經驗的“好人”形象,符合你心目中所設立的朋友標準,那他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一個人英俊瀟灑,談吐儒雅,女孩子就可能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理想的婚戀對象;一個人認真負責,有擔當有作為,你就認為他是理想的合作對象;有人和藹可親,正直善良,你也許就會覺得他是你理想的交友對象。其實,別人隻是從自己的內心裏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這一點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來解釋。

自我參照效應最開始是心理學家研究人的記憶時發現的。一位學者的經曆很好的闡述了自我參照效應的生活體驗。

記得工作五年時我準備買車。經過評估後,我買了一部咖啡色的中型轎車。當時我發現一般人的車都是白色或黑色,所以我認為自己的選擇很有品位,也很獨特。

當我為這部與眾不同的車感到沾沾自喜時,我突然發現不論是在市郊、高速公路上,還是在我住的小區停車場中,都有許多與我同型而且是咖啡色的轎車。這讓我很奇怪,為什麼大家突然間都開始買咖啡色的車了,所以我就把我的觀察與同事們分享,可是別的同事都說沒有發現這種現象。

當時有一位女同事正好懷孕,聽我講完後就說:“我倒是沒有看到很多咖啡色的車。可是我最近發現,孕婦突然多起來了。我記得星期天逛百貨公司,短短的兩小時就看到五個孕婦,最近的人口出生率是不是提高了呢?”我與其他同事異口同聲地說沒有發現孕婦有增加的現象,她看到的大概是湊巧。

類似這位學者的經曆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比如剛剪了一個新發型,就會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的發型特別敏感,一有與自己發型相似的人就會馬上發現。其實,這都是自我參照效應的反映。

用通俗一點的話解釋,就是說,你內心深處想看到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你想要看到的景象。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會經常出現在你身邊,你想要看到正直,周圍的人就經常會出現正直的閃光點,你想要看到醜惡,醜惡也就不負你的期望,時常出現在你身邊。

三個人——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一同去看望他們共同的朋友,他們經過了一條繁華的街道後,來到朋友家,朋友的小女兒請藝術家給她講個故事。

藝術家講道:“我剛才來的時候,沿著街道走,看見在天空的映襯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穹窿,落日的餘暉靜靜地照射在大地上,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小姑娘又讓房地產商給她講個故事。房地產商講道:“我在街上看見兩個男孩子正在討論怎樣掙錢,其中一個男孩說他想擺一個小攤賣冰激淩,並且要把小攤擺在兩條街道的交彙處或者地鐵的入口處,因為這些地方人來人往,大家就可以看見他並買他的冰激淩了。我發現這個男孩懂得經營位置的價值,沒準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商人。”

接下來,小女孩又讓醫生給她講故事。醫生的故事是這樣的:“我在街上走著,看到街邊一個櫥窗裏上上下下都擺滿了裝有各種藥品的瓶子,這些藥品用於治療各種消化不良,很多人正在認真地挑選,可是我明白這些人需要的也許不是什麼藥品,而是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睡眠,但我卻不能告訴他們。”

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走的是同一條街道,但看到的卻各不相同,人在認識他人的時候,由於關注點不一樣,對他人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想要自己不看走眼,客觀公正的認識身邊的人,就要對自己有準確的認識,對自己的記憶、知識和經驗有充分的了解,讓自己的內心盡量做到客觀公正,這樣身邊的人呈現在你內心深處的“鏡像”才會沒有“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