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同時,在歐洲戰場上,盟軍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Ww WCOM蘇德兩軍在斯大林格勒激戰半年之久,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終以德國的徹底戰敗而宣告結束。在這次規模空前的大決戰當中,德軍先後損失了數十萬精銳部隊,曾經不可一世的德意誌第三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了滅亡。
李國韜率領第七兵團成功收複上海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於194年春,奉命北上,返回了東北地區。
此時整個東北地區,除了遼東半島等地區仍然在日軍的占領下,其餘各地的日軍已經全部被肅清。
根據當前的形勢,八路軍總部最終決定,對遼東半島之日軍動總攻,以收複遼東半島,全殲東北日軍。而當時以英美為的盟軍,也希望能夠盡快擊敗日本,所以一再請求八路軍能夠派出主力部隊,對朝鮮半島動攻勢,收複朝鮮半島,從而威脅日本本土。在盟軍的再三請求下,八路軍總部根據當時的情況,最終也同意了這一戰略計劃。
194年夏,氣轉暖,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之後,八路軍東北軍區集中了大約五十萬主力部隊,對遼東半島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經過長達一周的激戰之後,日軍先後損失了過六萬兵力,日軍防線被徹底突破,八路軍幾十萬大軍,兵分兩路直撲大連。
日本朝鮮軍司令官磯國昭,根據當時的情況,被迫決定放棄遼東半島。因為此時遼東半島已經被八路軍團團包圍,遼東半島的日軍隻能通過海路獲得補給,而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損失慘重,此時的日本海軍甚至已經無力保障遼東半島的海路安全,遼東半島的日軍所需的大量補給,根本無法及時運到遼東半島,到了這個時候,遼東半島對於日軍來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負擔,如今戰局不利,日軍隻能放棄遼東半島。
磯國昭調集了一切可調集的船隻,將遼東半島殘存的幾萬日軍殘兵敗將,全部通過海路運輸到了朝鮮。八路軍趁機一舉收複了大連,旅順等地,徹底收複了整個東北地區。
迫使磯國昭最終下定決心放棄遼東半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在在八路軍主力進攻遼東半島的同時,李國韜奉命率領第七兵團主力大約五十萬大軍,成功突破了日軍鴨綠江防線,第七兵團一路勢如破竹,攻入了朝鮮腹地,日軍一敗塗地。為了保住朝鮮,磯國昭也隻能放棄遼東半島了,希望能夠集中兵力擋住八路軍第七兵團的進攻。
眾所周知,朝鮮原本隻是中國的藩屬國。然而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一敗塗地,朝鮮被日軍占領。隨後日本強迫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後遼東半島被贖回,同時也被迫承擔大批的戰爭賠款,已經沒落的大清帝國,經過此戰之後更是一蹶不振,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當時在馬關條約中還有一條,就是清政府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