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荊棘(1 / 2)

雍正----中國清朝皇帝在位1722—1735年,中國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胤禛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所生之子,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蕭殺恐怖的氣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立中體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從此開始,雍正正式的成為了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任皇帝。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攤丁入畝”,將人頭稅並入土地稅之中,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征收人頭稅的曆史,有利於窮人,也對人口迅猛增長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動官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製;在中央設立由皇帝直接控製的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以此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威;加大懲治貪官的力度。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

......此時,“反清複明”的浪潮在統治者的高壓之下已轉入低穀,不過內憂外患的情況,狡黠多疑的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旦發現反對朝廷的蛛絲馬跡,就大殺出手,毫不留情。

浙江嘉興有個著名的儒士呂留良,他本是明末秀才,入清後不再致力於功名仕途,一心閉門讀書,修心養性,學問上堪稱大家。他對清廷的專製暴虐心存不滿,每能巧妙地訴諸筆端。

其著作廣為流傳,頗能傾動士林,卻又讓清廷抓不到辮子,清廷對他無可奈何。呂留良有七個兒子,對兒子們的人生選擇他隻誘導而不幹涉,長子名葆中,熱衷於讀書取仕。

康熙四十五年以一甲二名榜眼考取進士,獲得由紫禁城的午門進入正大光明殿晉見皇帝的殊榮,呂葆中得意洋洋,眾人也噴噴稱讚,呂留良卻淡淡他說:“沒啥稀奇,以後還不知下場如何!”

果不其然,不久後呂葆中因“一念和尚案”受到牽連,琅鐺入獄,終至憂鬱而死。大哥不得善終,呂家其他兒子惶恐無措,呂留良諄諄告誡他們:“但能讀書識時務,不必仕進取青紫。”兒子們聽從了父親的話,隻在家博覽群書,不再涉足考場。

呂葆中客死京城後,妻子林氏萬念俱灰,帶著女兒呂四娘投靠到公公呂留良門下。隻過了三年安穩日子,呂留良又因病去世,林氏母女再度失去依靠,索性遁入空門,輾轉寄身於西湖山一座僻靜的尼庵中。

尼庵中的日子平靜如水,晨昏誦經,白天勞作,過得十分艱辛,林氏已沒有其它念頭,隻盼著能和女兒安穩的生活。

有一天,呂府的老仆人呂德忽然尋到了尼庵,他一身塵土,滿臉焦慮,必定是有什麼要事,林氏忙把他請到房中。呂德也顧不得落座,勉強調勻了呼吸,急不可待地向林氏稟報:“大少奶奶,事情不好了,呂府己被官府查抄,滿門老少都慘死屠刀之下,我好不容易死裏逃生,特尋來通報您,趕快帶著小姐逃命吧,怕官府還會找來哩!”

林氏一聽這消息,頭“嗡”地一聲,仿佛失去了知覺,身子搖搖晃晃眼看就要倒下,呂德連忙上前扶住,使勁掐她的人中,才醒轉過來。

呂德無心仔細述說事情的來龍去脈,隻催林氏趕快收拾行李逃命,林氏也不敢遲疑,草草撿了些簡單的衣物,捆成個小包袱,去向庵主辭行,隻道是家裏出了事,得回去看看,就跟著呂德上了路。這是的呂四娘心中也隻不過是手無搏雞之力的弱女子,從沒有涉世的她自然是毫無方寸,唯有跟著母親走一步算一步的。

其實呂德也不知道帶著她們母女朝哪裏跑為好,隻撿一些偏僻少人的小路往前走,心中全沒有一點目標,他們一麵不停地走著,一邊聽呂德斷斷續續述說全家遭難的始未:湘中士子曾靜遊學來到嘉興,在南湖雨樓中與當地人士談詩論文,呂留良的門生嚴鴻逵、沈在寬等人也在其中。他們與曾靜相談得甚為投緣,便把整理出來的先師語錄拿給他看。曾靜原來也讀過一些呂留良的傳世之作,對他佩服不已,如今又見到這些秘本珍言,不由得擊節讚歎,心中隱藏已久的“反清複明”大誌被激發得沸騰起來。

可惜自己是一介書生,手無寸鐵,無以成事,想來想去,想到了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嶽鍾琪,此人是嶽飛的後代,倘若能曉以大義,料定必會恍然醒悟,舉兵反戈,複明大業指日可待。

曾靜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勸導信,派弟子張熙送往西安,滿心以為嶽鍾琪必為其所動,卻不料他根本不吃這一套,不但沒有接受曾靜的建議,反倒扣壓了張熙,嚴刑拷問,逼他說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封加急文書從西安傳到京都,雍正皇帝大力震怒,火速命令湖南巡撫追捕曾靜,並詔令浙江巡撫查抄嘉興呂家。當地官吏從呂家搜出大批書籍,其中不乏逆上亂言,於是皇帝降下大罪,將呂府一門老小以及所有門生故舊,總計一百餘人,全部處死或充軍,連已故多年的呂留良也不放過,掘墓開棺,鞭笞其屍骨以示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