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1 / 1)

20世紀,80年代,偏遠山區的農村。

那時候的農村還是一片貧瘠,人煙稀少,到處一片荒涼,鬱鬱蔥蔥的樹林草木,雜草叢生,隨處可見。

叢林之中,不是很起眼的凹凸地方,稍不注意根本就瞧不見,一般都會有低矮的黑瓦土牆房屋,房屋一般隻有主臥和廚房才會是黑瓦,其它的房間大部分都是稻草鋪頂。

每一戶與另一戶的距離相隔甚遠,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唯一的交路工具就是自己的雙腿,而且一眼望去,基本上根本找不到路,唯有自己踏出一片天地,才能成為所謂的道路。

更沒有電燈,家裏麵能點上煤油燈都已經算得上是比較富裕的家庭,那時候的家裏麵更沒有衛生紙,如果平時擦嘴一般都是剪剩的碎布或者舊衣服做成的手帕之類的東西,上廁所擦屁股用的也是撿來的舊報紙,或者竹子劃薄用的竹片。

喝的水都是從很遠的地方,家裏勞動力一挑一挑的挑回來。

柴禾倒是不少,隻要是勤勞一點的家庭,一般都是不愁家裏麵沒有柴火燒,一般都是天氣炎熱的時候,家裏麵的女人在山上砍下樹枝或者割下山上的雜草之類,捆綁成一小把,一小把,放上一段時間,這些就成了真正的柴火,一般來年新春,山上又會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我們現在平時所吃的稻米,各種各樣的米真的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可是那會哪裏有那麼多的糧食,很多家庭都是吃不飽,穿不暖,不是貧苦的勞動人民不勤勞,而且當時社會還處於多事之秋,糧食種子稀少,有一點糧食都被地主給搶走,而且當時的農業發展可沒有現在新進,根本就沒人培植出像現在一樣量產豐富的穀物,那時候有時候一畝稻田能產幾百斤的稻穀,或許就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很好的收成,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先進的農藥,害蟲很多,所以蟲害嚴重,就算沒有害蟲,如果遇到不好的天氣,幹旱,或者洪澇其它的自然因素也是會導致糧食減產。

所以當時的社會,真是印證了《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艱辛苦。

那時候地裏山上的野味倒是多的數不勝數,田裏麵的魚兒歡蹦亂跳,在水塘裏麵跳上跳下,引誘著人們上去捕捉,但是大家看得口水直流,可是卻捉不到,水深是一個原因,沒有捕魚的工具,更沒有所謂的魚竿之類的東西,有點腦子的人或許會想著把家裏麵的唯一的繡花針做成魚鉤,然後去山上砍一根竹子作為魚竿,隨便找來一個編織口袋,然後撤掉上麵的線,做為魚線,然後坐上一天,魚兒可不是那麼的蠢笨,如果這天運氣好,或許能釣到一兩條兩根手指那麼大的小魚,然後回去湊合一頓。

晚上回到家,想著美味的菜肴,很是口水直流,但是如果是現在的你吃過那樣味道的魚,隻要你吃一口,絕對不想再吃第二口,因為那時候根本就沒有現在的調料之類的東西,唯一的調料就是鹽巴,但是那時候的鹽巴可是相當的貴,一般人家還是買不起鹽巴的,所以很多時候所有的菜都是原汁原味燒出來的,那才叫真正的純天然,無汙染,哪像現在的蔬菜,都怕農藥太多,吃了對身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