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價值200萬元以上的房間,去堆放著共價值不足5萬元的書,沈老先生自嘲虧大了。讀書人能買得起書,卻買不起藏書的房子。這是不是文化的尷尬?是不是時代的悲哀?在此不多做評論,因為文化的價值以及讀書人愛書的情懷,可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為什麼要說這麼個故事?因為我對目前社會上大行其道的“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實在是深惡痛絕。愛書成癡者不是沒有,隻是鳳毛麟角而已,有時候還會被人當成“怪物”調侃,一個硬盤可以裝下幾十個圖書館,還買書幹什麼?
我在鄉下老家也有一個書房,跟沈昌文老先生說的一樣,城市裏的房子放不起書。父親會定期打開我家書房的門,讓它通通風。有時候天氣好,父親還會哼哧哼哧地把我的那些書,都搬到房頂上去曬太陽。父親知道那些書都是我的寶貝,一本也不能少,所以他格外愛惜它們。在我的影響下,勞作之餘的父親也酷愛讀書,也以自己家有一個大書房而感到自豪。因為在我那個小山村,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有這麼多的藏書,那是文化人的標誌。
那天下午,我打電話回家,父親的聲音迷迷糊糊的,像是被我吵醒了。父親說在我的書房裏看書,看著看著便睡著了。我說:“趕緊回臥室睡覺去,書房冷容易著涼。”父親嘿嘿笑著,說:“不用,在書房和一屋子文化睡在一起,踏實、愜意、滿足!”
父親一連用了三個美好的形容詞,看來他真是被我的書給深深熏陶得“高雅”多了。最近幾年,父親已經很少下地幹活了,一是因為年紀大了,二是因為子女的勸阻。父親從土地中“退休”下來之後,轉身便一頭鑽進了我的書房。
久而久之,父親成了遠近聞名的讀書的農民伯伯,因此也常常引來鄉人的各種調侃,甚至諷刺。不過,父親沒有放在心上,他說,書放久了得翻翻,不然文化會寂寞。是的,這就是從我那老實巴交的,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父親嘴裏說出來的話。因此,我不得不對我的書房,對文化肅然起敬,它們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大得讓我難以想象。
書放久了得翻翻,不然文化會寂寞。文化真的會“寂寞”嗎?當然不會!而是因為“溫故而知新”,好書不厭百回讀。一本書讀完之後先放下,等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讀讀,或許會有另外一番感悟。
如今的社會,文化成了奢侈品,連書也成了奢侈品。曾經就有人這樣預測,說目前數字出版浪潮凶猛,過不了幾年紙質出版將徹底失去市場。但是文化傳承並不會中斷,隻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而紙質版圖書未來將成為一種藝術產品,成為一種小眾消費品,主要用來裝點生活,提升品位。這是一種悲觀又帶點積極性的態度,文化不會斷,但是紙質書會被大麵積“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