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麻姑進山(1 / 2)

很久以前,有一個在麻城駐守的將軍名叫麻秋,生性殘暴,辦事肆虐。一天夜裏,麻秋夢見自己坐在江邊垂釣,正在為長時間沒有釣到魚煩躁不安,猛然見到釣漂在竄動,他喜上心頭,麻利地撩杆起線,釣上來的竟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水珠閃爍,豔麗惹眼,心中好生納悶,再也無法入睡。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一聲嬰兒脆響的啼哭,驚愣了還在苦苦思索夢境的麻秋,他妻子生下一個白白胖胖,惹人喜愛的女孩,麻秋給名麻姑,麻姑不僅漂亮可愛,而且非常聰明伶俐,出生第三天便咿咿呀呀學語,一個月後能跟父母學讀詩文,五個月能將《小九九》﹑《百家姓》﹑《三字經》倒背如流,一歲將家中藏書讀得滾瓜爛熟。更令人驚奇的是她竟可以將拋撒出去的普通白米,變成光彩奪目的璀璨珍珠,不過,麻姑可不輕易拋撒著白米變珍珠玩,她十分愛惜糧食,常常對人說:“如果一個人丟棄一粒米,他的生命就減少一天。”此話雖然出自一個孩童之口,但人們對具有特殊功能的麻姑的話深信不疑,珍惜糧食,蔚然成風。麻姑還說:“珍珠雖好,如果不擇手段地取之無道,貪得無厭,那將是禍端。”

麻姑自小不喜歡被母親抱在懷裏扯在身邊,喜歡獨來獨往地去找小孩們玩遊戲,她並不以將軍的女兒自居,總喜歡同駐地的窮孩子一起玩,並把自己拿的好吃的東西,分給那些衣不遮體,渾身髒兮兮的窮孩子吃,麻姑的憐憫之心,得到人們嘖嘖稱讚。

遊玩在軍營的麻姑,身後總是跟著一群年齡相仿的小孩,他們在軍營捉迷藏﹑吊小雞﹑跳繩﹑打棍兒,因為是將軍的女兒,沒人阻攔,倒是喝著彩圍觀,麻姑更喜歡觀看軍士操練,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並領著一群小孩在軍營外小河邊的沙灘上列陣操練,雖然他們手裏拿的是樹枝﹑木棍,動作滑稽,卻亦莊亦諧,引來圍觀者陣陣喝彩聲,幼小的麻姑雖然是一個小女孩,卻是發號施令的小孩頭兒,展現著令人驚歎的凝聚力。

軍營裏的將士總愛教給麻姑一些拳腳功夫,麻姑把套數口訣銘記在心,朗誦在口,如同吟唱,優美動聽,麻姑將拳術練得幹練利索,呼嘯帶風,讓軍士們看得眼花繚亂。那些軍中小將故意在對練中拉近與將軍女兒的距離,這不僅因為麻姑長得漂亮,婀娜多姿,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逗人喜歡,還有更深層的目的是討得麻姑歡心,在將軍麵前美言幾句,以圖升遷。

麻姑養成了朝習文夜練武的習慣,每天捧書在晨曦中,朗朗讀書聲如同小曲繞梁,引來百靈﹑畫眉等鳥在樹上、屋脊蹦跳著歡歌,像是在為麻姑陪讀。晚飯後,麻姑緊衣束腿,在院子裏的月色下,將拳練得呼嘯生風。

星轉鬥移,轉眼間麻姑到了十八歲,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美麗姑娘。歲月的流逝,並沒有帶走她父親麻秋的暴虐秉性,他奉皇帝的聖旨,役使百姓修築城牆,鞏固城防,殘暴的生性更加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命令監工的工頭用皮鞭子驅使著役工每天從日出幹到日落,又從日落幹到第二天雞叫,方可短暫休息。役工們累得疲憊不堪,怨聲載道,有的在皮鞭的抽打下倒下,就再也沒有爬起來。心地善良的麻姑見不得這種慘狀,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她幾次找父親要求善待役工,帶著淚聲的哀求,也無濟於事,心狠手辣的麻秋,一味催促工期,追求功名,哪管役工的死活,他把女兒麻姑的善意相勸當作了耳旁風。麻姑知道每天黎明前的雞鳴後,精疲力盡的役工才能稍微歇息,計上心來,她便聞雞鳴起床,悄悄躲在牆角,偷偷模仿著學公雞打鳴。

麻秋問夫人:“近幾天,女兒起這麼早去幹什麼?”

“去讀書呀,麻姑這麼用功,將來肯定能考個狀元,可惜沒有女孩子應試的福分。”夫人為麻姑為女兒身感到惋惜。

很快麻姑便能惟妙惟肖地學公雞打鳴,在天黑後,她躲在院落暗處,學公雞打鳴,周圍的公雞聽到鳴叫,此起彼伏地跟著啼叫,掙紮在生死線上的役工便可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