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識江湖(1 / 2)

天啟國,升平十五年,永州縣治下有個三家店村,有一秀才複姓上官,名秉文,一手小楷,寫的又快又好,最喜捧起書本苦讀,靠在縣內的一戶參軍家中當個西席為生。

家中原配劉氏已亡,留有一子上官靈雲、一女上官靈鳳。另有老母王氏,兄弟上官秉武。

因為中了秀才,視一生最為得意之事。平日裏最喜子女讀書,隻要看孩子捧起書本,就道這是好孩子,上進,有汝父之風。

先妻劉氏卻是有些來曆的,當年不過和一對老夫妻借居在上官家的隔壁。

當家的姓白,但是平日裏並不走門串戶的與鄰裏說三道四。問起來說是舅舅舅媽帶著外甥女從山東逃難避居此地,日常看著這小姐和一般的村姑舉止也略為不同。

平日靠蒸些饅頭,素果拿出去賣為生,味道著實不錯。老夫妻身子倒是硬朗,平日裏挖些野菜,找些鄉間草藥,會些治小病的方子。

鄉裏人缺醫少藥也並不講究,有個頭疼腦熱的,去這白家喝上一碗藥,或是用些土法子治病。

他從不收診金,送些欄子裏的菜和雞蛋,他倒肯收下。大夥叫聲白老漢,白大夫,他也笑著應下了。

這上官秉武和兄長倒是半分不像,少時被上官老太爺拘著念了幾天書,也隻是胡亂識得幾個字便撂下書本,撒手不讀。

平日最喜舞刀弄棒,今日找個師傅跟人學個一拳半腳,明日就找人比試武藝。

雖然性子疏朗,但麵目俊秀,可惜沒有個正經營生,雖已是十六歲的大小夥子了,左鄰右舍也並不願將自家姑娘嫁他為妻。他也不以為意,平日裏隻是跟些個狐朋狗友混日子。

老太太王氏,平時最為信佛,家**奉著觀音大士。老太太年輕時成親三年,沒有開懷。平日裏沒少受自家婆婆和妯娌的擠兌。因拜上著觀音大士,方才生了秉文,秉武二子。自此才在上官家站穩腳跟,揚眉吐氣。每逢觀音誕等等必到城郊觀音寺參拜,祈福。保佑自己兒孫滿堂,保佑自己的二兒子成家立業。

農曆六月十九,日頭正高,村外觀音廟內人山人海。

王氏帶著上官秉武來到寺外,叮囑道:“你切莫胡亂跑開,且跟著娘好好求求觀音娘娘,你整日裏胡混,連個媳婦也沒說上。”老太太的話說起來就沒完沒了,無外乎是媳婦和上進。

上官秉武雖然為人粗曠,但是對著自己老娘也算孝順,並不反駁。

這觀音寺他經常陪著老娘上香也算熟稔,待老太太拜佛之際就往後山而去,後山有個小路直通一個山穀,平時甚少人來往,偶有遊俠在這打獵,不過草木繁茂,甚是陰涼,他翻身上樹,小睡一會,想著老娘吃完齋飯再一起離開。

一頂綠色小轎,四個轎夫緩緩從山穀走出,這事本來極為古怪,不過此時天幹物燥,加上已近正午,所以上官秉武已然有些乏累,遠遠的看了一眼,便繼續閉眼歇息。

突然從穀口處竄出幾個黑衣大漢,拿的兵刃奇形怪狀的,戴在手上是一個半圓,有鏈子纏在手腕上,直奔小轎而來,並不言語,直接利刃相向。

他們幾個人訓練有素,看起來同出一門,招招致命,哪知四個轎夫倒也不是庸手,從轎杆內抽出兵刃雙方廝打起來。轎夫的步伐穩健,下盤功夫極好,使的兵刃居然是少林齊眉棍,舞起來虎虎生風。

雙方你來我往,輕易不能近身,插招換式之間,打的十分激烈,不過片刻的功夫就已經過了十幾招。

上官秉武看到此處,汗毛口都已經豎起來了。他雖是一個浪蕩子,平日裏也好舞刀弄槍,但是這種江湖中明火執仗,招招要命的架勢,他哪裏見過。

不過總算有些見識,明白自己撞見了不該撞的事,如果此時出聲,性命休以。但是見著離的較遠,他緩緩爬下樹,悄麼聲的往遠走,他知道十丈外有個山洞,洞口藤羅密布,倒是個藏人的好去處。

他四處張望了一下,因為打的激烈,所以沒什麼人注意到他,緩緩的往山洞爬去。

不過半盞茶的時間,勝負已分,轎夫已然把黑衣人撂倒,自始至終轎內也無人出聲。這種詭異的情況讓上官秉武更加覺得毛骨悚然。萬幸的是此時他已經藏身洞內,並把洞口遮掩好。

轎內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遠處山上的朋友還不現身一見。”上官秉武以為自己行跡敗露,正要回答。突然發現從離自己幾丈外的地方激射出無數飛鏢,直奔轎內。

轎夫雖然奮力抵擋,可是那暗器即小又多,用滿天飛雨形容也一點不為過。一旦射中,中鏢者當時就七竅流血而亡,想來鏢上塗了劇毒。

突然轎子從上裂開,有一個黑袍老者從轎內飛出。這老者身形極瘦,麵上滿是皺紋,一臉的苦相。

見這老者出轎,又有四名黑衣人從山上湧出,直奔老者而來。老者並不慌張,隨手抽出佩戴的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