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注重一個‘緣’字,卻沒有想到也會變成現在的出家無門。
‘悟’字,這和學曆有關係嗎?
佛門乃是一片淨土,不應該融入世俗之中,現在卻有了專門賺錢的寺廟,上柱香的香火錢居然比一些旅遊景點的門票都貴,還美其名曰:心誠則靈。
金錢代表不了誠意。正如一個富翁與一個乞丐,富翁用一百萬上了一炷香,而乞丐卻是用了全部家當上了一炷香,但香火錢卻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我們就能說富翁比乞丐心誠嗎?
向善之心,人皆有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大善人與小善人都是善人,隻是個人能力不同,而大善人被人傳頌,小善人卻被人當做理所應當,認為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不算善事了,但是怎麼沒有去思考,既然人人都可以做到,但為什麼不是人人都去做呢?
正如我曾經聽到的一個故事,恩?是在傳銷內聽到故事,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某地有一座即將落成的佛寺,要雕刻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像,找來兩塊非常有靈性的大石頭。兩塊石頭質地差不多,但是其中一塊略為好一點,所以就拿這塊較好的石頭先刻。在雕刻的過程中,石頭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讓你刻了。”雕刻師好言相勸:“你再忍一下,再過兩個星期就好了。如果你能忍得下來,就將成為萬人膜拜的釋迦牟尼佛像。”它聽了後說:“好吧,我再忍兩天。”結果在這兩天中,它還是拚命地喊叫,喊得雕刻師的心都快碎了,最後說:“好吧,那你先歇一會兒。”於是把它放到一旁,然後對另一塊石頭說:“我現在要雕刻你,你可不能喊痛。”這塊石頭說:“我絕對會一聲不吭,你大可放手雕刻,來磨練我。”雕刻師因為受第一塊石頭的影響,邊雕邊問它痛不痛,這第二塊石頭沒有任何怨言。
終於,兩周過去了,雕刻師雕出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因為雕刻得非常莊嚴,以至萬人前來膜拜。來膜拜的人太多踩在地上塵土飛揚,必須想個辦法。寺中的人看到旁邊的第一塊大石頭,就把它打碎鋪在地上,這樣,第二塊石頭成了萬人膜拜的佛像,而第一塊石頭就成了萬人踐踏的碎石。
在旁人看來,第一塊石頭成為了萬人踐踏的碎石是它咎由自取,忍受不了痛苦的成長,就算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當然,本來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失敗的人沒有資格說話,但是旁人就更加沒有資格評論了,人人生而不同,一個人的心性是後天養成的,這是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
在每個人的身上經曆的事情,沒有親身體會過,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發言呢?
如同兩塊石頭一樣,成為佛像的一顆忍住了痛苦,成為了萬人敬仰的存在,但其本身敬仰並不是石頭,而是那尊佛像,相比較而言,被雕刻成功的石頭隻是忍受了一時的痛苦,得到了想要的結局,並沒有做什麼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