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觀眾的尷尬
專欄
作者:開寅
6月的上海電影節對於業內人士儼然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華麗熱鬧的一屆:國際明星們紛紛亮相,業界大佬們齊齊到場,各種創投項目頻遭熱捧,各類酒會party夜夜笙歌不斷……無疑作為整合業界資源的平台和對外交流的渠道,上海電影節又更上了一個台階。但與此相對的是,作為電影產業中最重要一環和唯一消費者的觀眾,再一次被推到了幾乎被遺忘的環節,成為了“弱勢群體”,在購票環節出現的鎖票、藏票以及贈票滿天飛而普通觀眾一票難求的現象也都逐漸浮出水麵。
電影節對於觀眾的居高臨下也並不隻是在上海。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把兩場電影之間的趕場時間設置為45分鍾,而忘記了在交通高峰時間成為馬路停車場的北京讓一個普通影迷以45分鍾跨越這個巨大的城市從一個影院趕往另一個是一件多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也許被這些電影節組織者們所遺忘的是,電影節觀眾是一群與院線影片觀眾不同的群體。而自掏腰包去電影節觀影的觀眾中的大多數是在中國並不算興盛的影迷文化中的一分子。在娛樂和消遣之外,他們更多的是懷著對電影的喜愛甚至是崇敬之心才會徹夜守候在售票處外購買早已出版過DVD和藍光、可以在網上隨意觀看的《星球大戰》係列的電影票,他們才會仔仔細細地研究電影節的片單而在放票的第一時間上網去鎖定那些小眾的、沒有任何熟知明星參演的、沒有任何可吹噓的娛樂化噱頭的藝術電影,他們才會有這樣的精力和熱情嚼著麵包、喝著礦泉水、坐著公交車跨越整個城市隻為去大銀幕前探索未知的電影世界。一部有價值的影片也許會被市場、被體製、被公眾所忽略,但它始終會在喜歡它的影迷的心中占有最寶貴的價值。也正是這些影迷會在各個公共空間——互聯網、媒體和日常閑暇交流中——仔細地探討影片的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思想價值,幫助大眾理解電影,不遺餘力地向後者推廣電影,成為電影業最忠實的捍衛者。
很多人會以世界上姿態最高的電影節戛納為例,說明特權派票的合理性:戛納電影節的電影票從來都不公開發售,而是全部由組委會在內部派送和分發。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去派給來自全世界的媒體工作人員的電影票以外,戛納電影節三分之一的電影票是贈送給全法國各地曆史悠久的影迷組織的,換句話說,電影節給影迷設置了最佳的褒獎:在一票難求的戛納,你可以僅僅因為是一個多年忠實的影迷就輕而易舉地進入最豪華高貴的電影殿堂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而另外一些電影節則想盡辦法滿足普通影迷的觀影需求,在我比較熟悉的多倫多電影節,媒體票和業內人士贈票也普遍存在,但電影節組委會將這些座位集中安排,並硬性規定持這些票的人士必須在影片開場前15分鍾入場,否則電影票作廢。而15分鍾一過,電影節工作人員便會統計空座數量,然後開放給在門口排隊的普通影迷買票入場。
與上述國家的影迷相比,中國影迷遭遇的是一個無法釋懷的尷尬:他們以無限的熱切去擁抱電影,換回的卻是電影節冷冷的麵孔。不要忘記的是,沒有這些普通又深愛電影的人的支持,中國電影無論怎樣在外表上光鮮豔麗,它都會冒著成為無源之水的風險而失去最基礎的依靠。而在如今的現實條件下,我們隻能期待電影節的組織者能夠逐漸認清這一點,在未來一點點拉近和普通影迷之間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