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躺著,繼續閉目思考,似乎反應中國近代以來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鬥爭,這一波瀾壯闊的畫卷浮現在了眼前。
洋務運動失敗以後,康有為、梁啟超、譚詞同等人,將目光轉向了東瀛,想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也采取君主立憲的辦法,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富強。
康梁譚看到洋務運動失敗。他們就認為,光靠技術來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富強是不行的,還需要在政治上來改革,於是在1895年4月,以拒絕《馬關條約》為燃爆點,進行公車上書,推出了君主立憲,存在了103天。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砍頭在菜市場。
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大封建地主階級勢力依然很強大的條件下,想通過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實現工作政治製度的改革,是不現實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攜六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2月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伏牛的老鄉袁世凱在3月10日接任。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同時也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因為辛亥革命隻實現了“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建立民主的合眾政府的目標沒有實現,嚴格意義上講,辛亥革命隻是一場民族革命,好在裕隆太後頒發了遜位詔書,中華民國可以繼承大清帝國的全部遺產。如果沒有這一部遜位詔書,我國的領土在法理上,隻能是明朝管轄的那一小片土地。後來,孫中山雖然發動了二次革命,但是仍然失敗。“三民主義”基本上沒有實現。
從1911年到1926年間,隻有5個省份向中央繳納稅款,一盤散沙的中國,大抵也就是這個情況。
洋務運動失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戊戌變法失敗,代表著技術改革、土地改革、政治體製改革,這三項單項改革全部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經驗,“耕者有其田”這一項政策是可以團結全國4億農民階級的。我們“打土豪分田地”土改政策的源頭也是在這裏。打土豪是手段,分田地是目的,但是土豪怎麼樣打,我們黨也摸索了好幾年,到陝北時候政策才成熟起來。
辛亥革命的失敗,曆史的告訴我們,隻有以暴力的手段才能推翻腐朽殘暴的統治集團,同時也告訴我們,隻有自己的軍隊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企圖以某一個派係的軍事力量實現國家的統一是癡心妄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的“武裝鬥爭”也從這裏吸取了經驗。辛亥革命還留下了很寶貴的一條經驗,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組成了同盟會,並聯絡會黨,聯合當時谘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於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的“統一戰線”的源頭在這裏。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俄國的十月革命,給我們拯救民族於危亡的運動送來了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首先是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規律是可以被人類認識和掌握並加以應用的。矛盾規律,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這三大規律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論,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唯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