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玉簫書生(1 / 3)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這一首七言絕句名叫“望洞庭”,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所作。他轉任和州,經過洞庭湖,見此湖高曠清超,微波不興,遠山青翠,近水如鏡,興之所至,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流傳千古。

此時的洞庭湖月在中天,水天一色,玉宇無塵。四下裏寂然無聲,突然一艘小船蕩波而來,輕輕劃過平靜的湖麵,在這浩浩渺渺的洞庭湖上,真如滄海一粟。

小船行了一會,從船艙裏鑽出來一個青衣少年,那少年二十來歲,身穿青衫,長身玉立,麵目十分俊美。少年站在船頭,手握一柄碧綠的玉簫,伸了個懶腰,睜開惺忪的睡眼,遊目四顧,見澄澈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水月交融,儼如玉鏡,又見皓月銀輝之下,遠處的君山青翠如螺,好似潔白如銀的玉盤裏托著青翠的螺。那少年見了這等景色,不禁又驚又喜。

那艄公笑道:“高公子這一覺睡得可香甜的很哪!”那高公子笑道:“楊大叔,我可是三天三夜沒合眼了,這可多謝你了。”那艄公道:“公子說哪裏話,若沒睡好,盡管睡去,再睡上三天三夜,老漢也載你三天三夜。”高公子道:“哪裏還能沒睡好?就算是沒有,見了這洞庭湖的夜景,也不忍再多睡一刻了。唐朝的大詩人孟浩然有詩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依我看,孟先生若是見了此時的洞庭湖,恐怕就寫不出這首詩了。倒是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與此時此景最相宜,倒像是專門為此時此刻所作一般。”那艄公道:“公子是讀書人,自然懂得這詩文的好處。”

過不多時,小船行近君山,漸漸靠岸。那高公子輕輕一躍,便到了岸上。轉過身來對艄公說道:“楊大叔,你把船劃到湖中央,半個時辰後來接我。”那艄公答應了一聲,竹蒿在水中一撐,小船便離了岸,向湖中央劃去。

那君山在八百裏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遠似橫黛,近如青螺,此時皎月當空,更顯青翠。

據傳上古時舜帝南巡,死於蒼梧,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追隨而來,到了洞庭山上,聽聞夫君已死,抱山竹痛哭,淚灑山竹,斑斑點點。二妃幽怨至死,葬於洞庭山。二妃又名君妃,君山因此得名。

那高公子沿堤岸前行,行至一處山嶺,那山嶺名叫秋月嶺,蒼蒼翠翠,鬱鬱蔥蔥。高公子見山上隱隱有火光,心中一喜。高聲吟道:“曾遊方外見麻姑,說到君山此本無。雲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那高公子罡氣一吐,聲音瞬間變得氣勢磅礴,嶺上的火光登時熄滅。高公子夜中微微一笑,又吟道:“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他這第二首詩最後一個“山”字聲音一落,嶺上傳來細碎緊密的腳步聲。高公子興之所至,足尖點地,身子淩空而起,玉簫在空中一劃,淩虛寫了一個“煙”字,口中念道:“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他口中高聲吟誦,手中玉簫銀鉤鐵劃,最後一個“心”字音一落,雙足剛好落地,這“心”字的最後一點也剛好點完。

這時山嶺中先後衝出五個人來,在高公子兩丈外站定,手按鋼刀,看著眼前這青衫書生,一時間驚疑不定。

那高公子收起玉簫,拱手道:“想必五位是關中五虎張氏兄弟,在下高齊,拜見五位英雄。”那五人聽了高齊的名字,心中微微一驚,互相忘了幾眼,不約而同的看向站在正中的大哥。老大張伯豪拱手還禮,說道:“閣下原來是‘玉簫書生’高齊高少俠,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不知少俠深夜來此,有何貴幹?恐怕不是吟詩作對來了吧。”高齊高聲吟詩,內力隨聲音遠遠傳出,很明顯是有意挑戰,那張伯豪倒也直來直去。

高齊微微一笑,說道:“在下此番前來,有一要事與五位英雄相商。”張伯豪心下狐疑,問道:“不知少俠有何要事?但說無妨。”高齊雙手一背,昂頭看著天心的圓月,說道:“近日在下看上了一處宅院,可是手頭緊得很,想向五位英雄借上白銀十萬兩,不日奉還。素聞關中五虎仗義疏財,想必不至令在下空手而歸。”關中五虎聽了他這一番言語,都是微微一驚,他五人七日前在鹹陽做了一案,不但劫了人家的錢財,還將那戶人家滿門殺害,搶劫的錢財剛好十萬兩,他們行事隱秘,不知如何竟被此人得知。張伯豪心想:“近來,玉簫書生的名頭著實響亮的很,想必名下不虛。”他又見高齊年紀輕輕,一副書生打扮,倒像是哪戶財主家的公子,雖然剛才聽他吟詩,內力不弱,卻也不如何放在心上。當下說道:“少俠說笑了,我兄弟五人向來清貧,身邊隻有些散碎銀子,想來少俠看不上眼。”高齊道:“既然五位英雄沒錢,在下隻有另借一樣東西了。”張伯豪道:“什麼東西?隻要我兄弟幾人有的,必定奉送。”高齊道:“好說,我要借的是五位英雄的項上人頭。就煩勞五位自己動手割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