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黃巾餘黨(1 / 2)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九月,自黃亂平定以後已經過去了三年。三年的時間裏,張楊跟著皇甫嵩接受他的指導。由於冀州乃是黃亂爆發的起源地之一,黃亂雖平,卻依然有不少黃巾殘餘占山為王,靠著劫掠等方式維持自己的生計。

本就貧困潦倒的冀州百姓,更是因為這些殘餘的黃巾存在,生活更加艱難。所以這三年的時間裏,張楊便在皇甫嵩的指導下,不時地前往冀州各地平定黃巾殘餘。

“探子來報,此處不遠有黃巾餘黨出沒,然周圍民眾生活卻是比較安定,也沒有聽見何人像皇甫將軍舉報。文遠以為這是為何?”嘴裏叼著根小木棍神情頗為自得的張楊轉頭向一旁的張遼詢問。

三年的時間過去,已經十九歲的張遼雖說平日依然像往常那般嘻嘻哈哈,但總得來說,已經沉穩了許多。因為張遼跟隨張楊四處征戰已久,不久前返家之時,其族人更是提前為他行了加官之禮,一如曆史那般,取字文遠。

聽到張楊的問話,張遼思索片刻猜測道:“遼以為,莫非此處黃巾頭領是個機智的人物?”

張楊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咬著小木棍繼續道:“或許如此,我等喬裝進入此地已是有些路程,他們居然還沒有現身攔截。除非他們沒有發現我們,否則定然已經在前麵做好了埋伏。大家多加小心,我們且繼續往前走,相信很快就能知道事情原委了。”

原來,此前派往冀州各地的探子來報阜城以西數十裏外的果蠅山有一夥黃巾餘黨出沒,張楊便帶著一部人馬往東進發,臨近果蠅山的時候,張楊帶上張遼等數十人喬裝一番,先行進入果蠅山,其餘人馬張楊則交給了曹性。

三年過去,曹性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喜歡撓後腦勺,嘿嘿傻笑。但是與曹性已經無比熟悉了的張楊和張遼都知道,這家夥絕對是個深藏不露的主。雖說他不是那種講心機的人,但是誰若是因為他憨厚的模樣便小瞧於他的話,絕對隻有吃虧的份。所以將隊伍講給曹性來帶,張楊一百個放心。

又往前行了一陣,耳尖的張楊突然聽到“嗖”的一聲,征戰日久,張楊已經對這種聲音異常熟悉。判斷出聲音傳來的方向,張楊側身一閃,然後便見得一支竹箭射入張楊數丈遠處的一處泥土中,一陣顫動。張楊心知以竹箭的威力,自己等人已經進入弓箭的射程範圍內,若是持弓之人成心要射殺自己的話,瞄準應是不難。

然此時的竹箭卻是插在離張楊數丈遠的地方,因此張楊判斷那射箭之人並非想要取張楊性命。

其餘眾人對弓箭的聲音也是無比熟悉,聲音響起之際,以張遼為首的數十人便下意識地便將張楊護衛在了中間。

就在竹箭插入泥土中,箭尾猶自晃動時,周圍幾個山頭上忽然便圍起了一群人。張楊粗略估計了一下,約莫有五十人上下。

張楊一言不發,冷冷地望著周圍的人,他已經看出來,這些人必然就是黃巾餘黨無疑,這些竹片弓是黃亂時最為典型與常用的遠程武器。

“下麵的人聽著,你們已經進入鄧大力的範圍。留下你們身上三分之一的錢財,後麵的路程我們保證你們順利通行,否則此路不通,速速回去。若是強闖,休怪刀劍無眼,傷了各位。”一個大胡須漢子遠遠喊道。

“三分之一的錢財,有趣,有趣。”張楊低頭輕笑道,“文遠以為如何?”

張遼亦是輕笑一聲,神色間興趣頗濃:“遼以為,這夥子黃巾頗為聰明啊,取人三分之一錢財,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反倒顯示出他們的睿智了。而且收了錢財過後,還會負責一段行程內行人的安全,在如今這個隨時都可能有亂賊存在的地方,倒也並非一無是處。況且,他們還言不想交出錢財的人,大可另外取道而行,隻有強闖者才會進行誅殺,這也是頗為有趣之處啊。”

張楊滿意地點點頭,三年的時間,自己跟著皇甫嵩學習而不斷地成長,這張遼也隨著時間的磨礪,不再似以往那般隻重武藝,武略與見地方麵的才能,亦是隨著他的積累顯現出來。這種變化,也正是張楊所需要的,在他看來,隻有武略與武藝並進,才符合曆史上那個名滿天下的張遼形象。

“以某之見,這夥黃巾的頭領應該並非以往那些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人,多半是個頗有血性之人。我倒是很想見見他了。”

“嗯?莫非那個大胡子不是他們的頭領?”張遼望了望遠處喊話的大胡子一眼,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