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即將分崩,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各州郡縣已無力鎮壓,在這種形勢下,新朝崩潰乃大勢所趨,自古亂世出英雄,鄧禹心中也有自己的夢想,輔佐一代明君,開疆擴土,打造一代盛世,隻奈老母年邁,忠孝不能兩全,故此鄧禹才遲遲不肯出山,如今鄧母已表明心態,讓鄧禹勿以家為念,又正趕上劉睿麾下軍師在新野布糧施粥,此情此景,已深深觸動鄧禹的心。
而且,除夕之夜,劉睿能慷人之慨,布糧施粥,為南陽郡饑民謀福祉,這樣的胸襟氣魄,何人能比?遠遠要比擁兵二十餘萬的綠林軍好得多,再加劉演在南陽經營已久,根深蒂固,支持者不下千餘人,這等世家必能崛起,想到此,鄧禹雙手抱拳,向葛昕微一行禮:“請轉告劉睿將軍,我鄧禹願委身相投。”
葛昕猛一拍掌,大喜道:“我家主公日夜期盼鄧先生能來相助。”
鄧禹微一搖頭,笑道:“鄧某乃一屆文人,無甚大才,如劉將軍不棄,願全力相佐。”
停了下,鄧禹又道:“待鄧某安頓老母之後,必來相會。”
葛昕此時已雙手抱拳,深施一禮,笑道:“葛某願留在新野,等待先生的好消息,與先生一同南下。”
???
自鄧母知道兒子是為自己而拒絕各路豪傑的邀請後,鄧母終日寢食難安,終於,鄧母在新年之夜,與兒子鄧禹詳談了此事,鄧母希望兒子能出去闖闖,不要因為自己斷送一生,但鄧禹卻因此離家,不知所蹤,鄧母心中傷感,不知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
知子莫若母,鄧母不後悔自己讓兒子出去闖闖,隻是鄧母猶豫,是不是自己過於強迫兒子,也許鄧禹還沒有籌劃好,此時少仆阿邦已將最後一道菜擺在桌上,可鄧禹卻出去半個多時辰,至今未歸,正在鄧母心中隱隱著急之時,屋外響起急促的腳步聲,不久,鄧禹快步走入。
“孩兒不孝,新年之夜,讓母親掛念。”
鄧禹跪在鄧母身前,磕一個響頭後,緩緩道:“母親說得對,男兒誌在四方,兒子已決定投身劉睿,明日便會起行,心中唯獨放不下母親。”
說到這,鄧禹眼淚撲朔朔落下,半響,又磕三個頭,這時,鄧母已淚眼婆娑,扶起鄧禹,歎道:“母親也舍不得你,可如今天下紛亂,兵戈四起,我們躲在家中,又能躲得幾時平安?不如出去奮鬥一番,也不枉我兒平生所學之才。”
鄧禹毅然磕頭,高聲道:“母親臨別之言,孩兒銘記於心。”
見兒子決定離開,鄧母心中憂喜交加,緩緩起身扶起兒子,輕拍鄧禹肩膀,安慰道:“我兒這次離去,勿要以家為念,家中還有少仆阿邦,一樣可以照顧母親。”
此時此刻,母親還不忘安慰自己,鄧禹深深點頭,“孩兒這次出去,一定會衣錦還鄉,也請母親多多保重。”
“好孩子。”
鄧母指著旁邊座位,讓鄧禹坐下,欣慰點頭,笑道:“今夜除夕,我們一家人好好吃頓年夜飯。”
???
地皇一年春一月,一個美好的季節,冬天悄然離去,春天緩緩到來,北方雖然下了數場大雪,但南方卻始終保持著綿綿的細雨,此時人們剛剛從新年的喜悅中走出來,男人們扛著鋤頭,回地裏勞作,等待春天播種,女人們坐在織布機旁,重複著日常的勞作,孩子們頑皮的跑出家門,騎著木馬,在院子裏玩耍。
河北多年戰爭,已鬧得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數萬將士高舉軍旗,北上抗敵,到最後,卻沒有多少人能活著回來,而就在這樣一個戰火頻發的年代,揚州也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北方所食的大半糧食都由揚州供應,一批批航船沿運河北上,將糧食輸送到東郡,再由東郡輸送到河北。
雖然幾經周折,但多年的戰亂,河北在軍糧供應上還算及時,此時在揚州會稽郡,一處不起眼的小屋內,會稽縣縣尉瓜田儀和門下賊曹秦豐、門下議曹遲昭平糾集數十義士,與商大事,屋內有一張供桌,供桌上立著一塊牌位,上書‘赤帝劉邦’四個大字。
不久,一名衙役端著酒壇,將牌位前的酒碗倒滿,又一一將屋內眾人手中的酒碗倒滿,這才放下酒壇離去,這時,瓜田儀走到牌位前,單膝跪地,屋內所有人緊隨瓜田儀跪下,很快,屋內變得安靜。
“在下會稽郡會稽縣縣尉瓜田儀,願與眾兄弟揭竿而起,匡扶漢室百年基業,希望高祖皇帝能夠保佑我們,旗開得勝,創千古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