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有企業員工執行力提升的研究
企業管理
作者:李衛國 付麗莎
摘要:執行力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概念。文章以國內外學術界對執行力內涵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為基礎,闡述了員工執行力對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員工執行力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有企業員工執行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 員工執行力 內涵
執行力(executive ability)是指員工貫徹企業發展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生產作業計劃,達到預期目標的能力;是員工將企業發展戰略及規劃落到實際工作中,轉化為效益與成果的關鍵環節;是一種把想法變為行動進而變成結果的能力。當前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國有企業肩負著越來越重要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承擔著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這就要求國有企業針對目前員工執行力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員工執行力建設,提升企業改革發展的質量和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占領市場份額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關於執行力內涵的研究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PDCA循環,在該程序中包括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四個環節,此時執行隻是質量管理科學程序中的一個環節。
拉裏和拉姆在《執行》一書中首次提出執行是一套係統流程,該流程包括戰略、人員和運營三個要素,並指出怎樣才能做到良好的執行。這兩位學者為執行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1]。
在執行力的實證研究方麵,主要成果是保羅·托馬斯的《執行力》和《執行力Ⅱ》,他在著作中總結了具有較強執行力的企業所共有的特征,從五個方麵論述了提高執行力的方法與途徑,這五個方麵分別是:組織結構、人力資源、企業文化、流程再造以及團隊培訓,並著重闡述了企業領導者在員工執行力提升過程中的作用[2]。
我國學者對於執行力的研究開始於2003年拉裏和拉姆所著的《執行》一書中文版出版之後。
2004年,被稱為“中國執行力研究第一人”的周永亮出版了《本土化執行力模式》,該著作立足中國企業特點,係統地闡述了執行力的概念、原理、有效執行力的流程、執行力對企業的重要性、執行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提高員工執行力和辨別執行誤區、如何構建執行力組織、如何有效評估執行力等內容,對中國企業提高執行力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3]。
餘世維在《贏在執行》中以國內外企業實踐案例為基礎,提出了執行係統的4R管理模式:R1——執行的計劃/預算係統、R2——執行人的崗位職責係統、R3——執行效果的檢查係統、R4——執行結果的考核係統[4]。
章義伍提出了“3+1”執行力建設體係,即“人員、戰略、運營(三大硬件)+企業文化(驅動軟件)”體係。他認為,提升執行力要有三方麵的支撐,即建立科學係統的戰略流程、穩定的運營流程以及充分的人才儲備[5]。
此外,成功的企業家都非常重視執行力建設,被《財富》雜誌譽為“世紀經理”的美國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韋爾奇認為“執行就是消滅妨礙執行的官僚文化”;戴爾電腦創始人邁克·戴爾認為“執行力就是工作的每一階段都做到最好,切實執行”。
2.關於執行力影響因素的研究
拉裏·博西迪和拉姆·查蘭將影響企業執行力的因素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麵:管理者缺乏執行力、缺乏企業執行文化、戰略規劃缺乏可行性、人員配置不合理、運營流程不合理[6]。
保羅·托馬斯以拉裏·博西迪和拉姆·查蘭的研究為基礎,又增加了三個影響執行力的因素:組織結構、薪酬製度和評估[7]。
顧天輝認為有執行力的企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的組織結構,能夠規範、激勵、約束員工行為的製度體係和企業文化,以及優秀的領導藝術[8]。
餘世維從八個方麵歸納了影響執行力的因素,分別是:企業管理缺乏連續性;管理製度的執行缺乏穩定性;製度不合理;執行過程拘泥於條款;任務缺乏細化和彙總;監督機製缺乏;員工培訓流於形式;企業文化缺乏凝聚力[9]。
二、提升執行力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必要性
《財富》一書中這樣說到:“多數情況下,估計為百分之七十,問題不是戰略本身不好,而是戰略執行得不好。”因此,員工執行力在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的落實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沒有員工較強的執行力,企業的發展願景就是不可能實現的鏡中花水中月。具體來說,提升執行力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