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二娘丟下帕子,拋下安三少,奔去卜算子大師的書房,找他老人家自己繪製的輿圖了。
大師當年的足跡遍布整個大啟朝,他把他走過的山川河流和城鎮,都巨細無遺地畫到了輿圖上。岑二娘拜他為師後,他經常拿出來觀摩,指著輿圖上的標記,和岑二娘講他的輝煌往事。
岑二娘記得漠北和東海之間,有一條名為“青暝”的大河。那條河起源於雪山,流經大景中原和東北數個州縣村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百姓。
青暝河從古至今,哪怕是旱災時,也都沒有出現過斷流的情況。若是能把它改流,在它入海前分一支流到漠北,灌溉那片土地。就不愁漠北種不出糧食了。
岑二娘經安三少提醒,有了大致的想法後,便細細觀察了漠北和東海之間的地勢,尤其注意了青暝河流經的地方,看能否找到一處合適的缺口,從那兒分流,造一條河,流向漠北。
她扒著輿圖盯了一天一夜,畫廢了幾千張白紙,終於找到了一條可以將青暝河成功分流,並讓它順著地勢流淌的路線。
找出那條路線後,岑二娘把兒子丟給岑二爺夫婦帶,讓安三少帶人護送她去京城,把大師的輿圖和她畫出來的路線給岑大郎。她在岑大郎專心凝看輿圖和路線圖時,口若懸河地給他講,分出這一支流,對漠北、對大啟朝,有什麼好處。
岑大郎也不是短視之人,他一聽岑二娘的話,就明白了她的意圖。當即拍板準了岑二娘的提議,還精心挑選了一支五萬的軍隊,同時在民間征集了二十萬民丁,發動許多富商出錢支持,開始挖溝渠、河床,修堤壩。
與此同時,岑二娘與安三少奔赴漠北,與大師一起開始新一輪的研究。他們在漠北沙地、荒野裏試驗了無數次,終於培育了出來幾種能適應漠北那邊惡劣氣候的作物,開始在有水源的幾座城池中試種。
五皇子、劉國邦等被岑大郎饒過一命、留在漠北吃沙子的一派人,號召全漠北的百姓,向岑二娘和卜算子大師,以及他們帶來的老農、長工們學習,按照他們說的種田法子和步驟,一絲不苟地照做。
如此在漠北試種三年,收獲頗豐。
種出的糧食,勉強能養活那幾個城池中的人。其他地方,依舊荒著,那裏的百姓,也靠吃朝廷從西南和東海運送的救濟糧過活。
五皇子和劉國邦身體力行,走在前麵帶人種田時,也沒忘記在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們很謹慎地一點一點地動作,一邊慢慢想方設法圈錢運物資養兵、練兵,一邊打著著殺北蠻的旗號,隔三差五向朝廷要錢要糧,要增加征收民丁入伍的軍戶名額。
岑大郎為了護住漠北那片將來能給他帶來巨大收益的土地,都一一準了他們的要求。
他要忙著監督人修河,忙著說服那群固執的大臣遷都,沒有閑心和餘力去注意“已經被他打破了膽”的五皇子和劉國邦的小動作,放任他們在漠北培養了一批隻聽他們指揮的精兵強將。
雖說如此打退了滋擾邊境的北蠻人,卻也給岑大郎的大啟朝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五年後,漠北那邊曆時八年的青暝河支流工程,終於圓滿竣工,被分出的支流,流經漠北十州、二十三縣、五十九個村鎮,給漠北百姓帶去了珍貴的水資源,使得漠北不再缺水了。
此時五皇子和劉國邦依舊按兵不動,他們默默地帶領漠北當地百姓種田,豐富著自己的糧倉。同時開出優渥的條件,吸引各地的讀書人、商人和普通百姓,攜家帶口入駐漠北,在漠北生根發芽,使得漠北一天天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