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哪裏(1 / 2)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哪裏

藝術研究

作者:伍國棟

正如屈原《招魂》篇中“魂兮歸來”句。我想,阿炳音樂也有靈魂。這種靈魂,未曾因阿炳有過不堪回首的生活遭遇而暗淡,迄今仍在中國民族樂壇飄柔徘徊。如此說來,在當下這種漸失傳統樂魂的時代,是否也需要為之呼喊“魂兮歸來”!

一、阿炳音樂之魂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哪裏?我的思考和認知便是: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傳統。

阿炳的傳統音樂底氣厚足,他是一位技藝全麵的傳統音樂行家裏手。他不僅精通道家音樂和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演奏,更是熟悉蘇南地區的民間戲曲、說唱以及江南絲竹和各類民歌。可以說,在他寬廣的音樂記憶和包容性的胸懷中,有一個儲存地方傳統音樂萬象的音響寶庫。他的說唱以及器樂演奏,信手拈來,即化之為我,新穎獨特,感人肺腑,既是傳統,又謂新聲,精致地展現出阿炳個人深沉的音樂構思和意念升華。在《二泉映月》中,我們可以感受和體察到民歌、道樂的鄉土音韻,感受和體察到劇曲、說唱音樂的吟歎樂語和扣人心弦的運腔走板,還有那“曲調加花變奏”和“曲體魚咬尾轉換”等多種製曲手法。這些,無不顯示出傳統音樂的精髓已經成為阿炳音樂靈魂深處的核心噴泉。阿炳雖然過早離世,但幸運當初國家有了傳統音樂研究機構新設,有了楊蔭瀏等音樂學家開始進行傳統音樂收集,作為中國民間音樂典範的阿炳音樂才得以傳承。由此也可以說,阿炳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民間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傳統音樂守護者和傳承者。有人說,阿炳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經典,聽阿炳的音樂是一種高超的傳統音樂享受。其義理,即在於此。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大眾。

阿炳一生都在社會底層掙紮、在大眾音樂生活中生存,最終靠音樂乞討換取著生命的延續。由此,他廣識人間煙火和民眾苦樂,深為大眾知音,因而他的音樂具有很強且廣泛的“可聽性”。他的說唱、製曲,曲調鮮明流暢,充滿世態真情,切實觸動人心;他的二胡、琵琶演奏,技法樸實,純熟而不故弄玄虛,推衍樂意進入心脾而讓廣大受眾群體難以忘懷。中國民族器樂本身即是一種出於一般民眾音樂生活的音樂類型。如果說唐代之前,中國民族器樂的精華多被吸引彙聚於宮廷和教坊的話,那麼宋元以來,宮廷教坊漸衰,民族器樂的精華即主要生存和流傳於民間。這種音樂,在民間樂人及其大眾音樂生活的養育下,通俗性、可聽性的特征日漸突出。明清以來更是如此,從而至近現代,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富於民眾生活情趣的雅俗共賞曲目。其實,所謂音樂的民間性,也就是音樂的大眾性。民間音樂產生於大眾,在大眾音樂生活中自我完善和接受篩選,那些藝術精湛且受大眾群體喜愛的音樂類型及其作品,也才可能跨越曆史年代從中脫穎而出並流傳至今。阿炳的音樂就是其中的代表,不愧是根植於大眾音樂生活的典型風範。

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心血。

眾所周知,阿炳音樂感人至深的程度可謂“如訴如泣”,讓一些音樂大家聞而涕下。世界上任何“如訴如泣”的音樂作品,都不是那種應時的、實用性的、炫技性的、刻意而為的寫作產品,而是作者毫無它求用心血鑄成的精致“玩物”。阿炳的器樂創作就屬於這種類型。他把自己的心跳和血液獻給了他所創造的音樂,而不是應時和追求那表麵的浮華。這裏所言“如訴如泣”,是說這樣的器樂作品情感真切、曲調性突出,意境深遠,與受眾交流如述衷腸,以至於我們無法拒絕聆聽它那揪心剮肺而娓娓道來的人生感歎和世態炎涼;這裏所言“毫無它求”,是說我們聽到和觀察到的阿炳器樂創作,沒見有什麼特別的功利目的。《二泉映月》原本連標題都沒有,還是楊蔭瀏先生提示他、幫他用了這麼個題稱。按阿炳自己話說,這是一首“依心曲”。依心嗬,就是從心血中流出來的音樂!凡是深知中國傳統樂器特殊性能的器樂玩家大都可以感受到,那是作者和受眾群體共同喜愛的一種音調,由此奏者編者便將之傾注心血,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用心和血將之磨礪而出。而這種磨礪是中國傳統音樂積累中所有經典曲目,由粗略逐漸達至精致的一個主要路徑,也是中國傳統器樂(乃至其他音樂類型)演奏家製曲、衍生和創作某一民族器樂曲作品的一種優良傳統。如《江河水》、《一枝花》、《豫北敘事曲》、《江南春色》、《大起板》、《十麵埋伏》、《思鄉》、《寒鴉戲水》、《春江花月夜》、《秦腔主題隨想曲》、《鷓鴣飛》、《三五七》、《姑蘇行》等等,都可以劃入這種被奏者、編者用心“把玩”而廣受歡迎的優秀民族器樂作品之列。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哪裏?在傳統音樂積累中,在大眾音樂生活中,在奏者、編者心血磨礪中。這些,便是我的一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