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馬桶蓋瘋搶的背後(1 / 1)

馬桶蓋瘋搶的背後

吳曉波一篇《去日本買隻馬桶蓋》引發的對消費品甚至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大討論,一直燒到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注意到了公民赴海外購馬桶蓋的報道,並評價說,“當然,消費者有權擁有更多選擇,我們也抱著開放的心態。這也會倒逼我們產業升級”。

【牆內開花牆外紅】

在“赴日買馬桶蓋”事件中,一個令人驚詫細節是,有遊客發現買回來的馬桶蓋產自杭州,工廠就在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

國內的產品往往是看得上的買不起,買得起的看不上,雖然很多產品是國內生產的,其標準卻是國外廠商指定的,一般來說各方麵的指標都會比在國內銷售的高一些。”盡管不排除有人“崇洋”“跟風”去買外國貨,但一隻馬桶蓋戳中的是“世界工廠”仍遠離製造業“皇冠”的痛點。

根據近日發布的《中國用水衛浴白皮書》,五成消費者對智能衛浴“無購買欲”。由於馬桶蓋國內市場拓展困難,智能蓋板90%以上都是出口到國外。遠銷俄羅斯、歐洲等地的馬桶蓋,在國內銷量並不好。

【“智能馬桶”能普及嗎】

至今,國內仍然為如廁後“是否應當將手紙丟入紙簍”爭論不休;而日本卻不存在這一慣例,他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理解了中國人的習慣。日本早已統一廁紙,不必擔心紙堵塞下水道。

智能馬桶的普及率尤其是家用領域的普及率,顯然仍與日本和歐美有較大距離。90%的智能蓋板基本上都用於出口。不少品牌都在國內做過推廣,但巨大的營銷難度使其折戟而歸。

業內人士認為,日本發生的智能蓋板搶購,除了其他的種種因素,旅遊過程中親身感受到的優質如廁體驗,也許是搶購的直接推動因素。

可供對照的是,為了提升消費者對“純棉”概念的感受,棉製服飾商每年11月在邁阿密海灘舉行24小時不間斷的服裝秀,將純棉製成運動服、家居服甚至禮服。—任何市場的打開,無非是令消費者認為,自己需要一件東西,而又剛好支付得起。

不少人對此樂觀,持續發酵數月的“馬桶蓋風波”和即將進行的公共場所3萬隻馬桶換蓋計劃,或將拓展一城一國的智能蓋板消費市場。

【瓶頸不僅僅在國標】

實際上,在衛浴業內人士看來,“抗菌、可衝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其實不過是智能蓋板的基本功能,國產產品技術完全能夠實現,在一些技術細節上,國產品牌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國內智能馬桶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少企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不可回避的是,即便推廣到位,仍將無法使赴日買蓋的人群停下腳步。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標準,同樣瘋搶、中國遊客不惜一次“背回”五公斤的日本大米,也被傳出部分產地為“遼寧盤錦”,但消費者對此視而不見:“即便是去國外買中國產品,也更放心。”

日本的行業標準成熟、商品評價體係嚴苛,因此隻要進了日本市場,消費者的鑒別成本便大大下降,“不管什麼牌子一搶而空”的背後,選擇所需的時間人力成本的極大降低,符合中產們對時間比、對費用更珍惜的需求。歐洲市場也是同樣。

中國曾經工業條件低、工業水平低,因此國家製定各項標準時考慮國內實際情況,設置低標準,是符合社會需求也是著眼現實現狀。作“及格線”使用的國標,提供的即為基本消費品,但寬鬆的合格標準,也使更精細化的企業自我要求無從獲得第三方保證。

從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銷往國內和銷往日本的兩批,是否每個技術指標和質量標準都完全相同—甚至是否內銷產品質量更好,除了企業宣傳和消費者高成本的反複親自驗證,無人能夠為之背書。

由於智能坐便器在技術上實際為門檻較高的產業,因此一旦細節不達標,便容易發生返修,難堪的是,智能馬桶的返修基本上要返廠,需要將整個智能馬桶蓋拆下走物流回廠家。這一現狀除了廠家頭疼,更令消費者不放心。在國貨信任危機遠未解除的情況下,願意為“絕大多數消費者”中的比例不小的中產階層提供品質產品的企業,麵臨的是更大的品牌建立難度。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工人日報,原文標題《馬桶蓋的廈門故事》《為什麼要去日本買馬桶蓋?》,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