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造“江蘇外宣名片”(2 / 2)

對策建議

(一)凸顯文化特色

江蘇可以自身特色為基點,以書、影視作品、文化貿易產品等為媒,與友城、友國建立定期文化交流項目。如繼續拓展“感知江蘇”“同樂江蘇”“符號江蘇”等品牌項目內涵,推動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昆劇等展覽、演出單項精品向表演、賞析、講座、互動相結合的綜合項目發展。同時,策劃與打造集中反映江蘇特色曆史文化和現實麵貌的圖書、電影、工藝品等文化產品品牌,深度挖掘江蘇人文精神,借助江蘇對外文化交流平台,在活動中樹品牌、推品牌。通過品牌活動,向海外受眾推介具有江蘇文化特色的外宣品,努力為在蘇外國受眾輸送更多、更精美的文化產品,為他們全麵認識江蘇、了解江蘇文化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探索對外文化和貿易相結合

探索對外文化交流與對外貿易相結合的新路子,借助外部力量,實施本土化經營策略,推動新興文化產品真正實現從“走出去”到“賣出去”的根本性轉變。就國家層麵,可設立對外文化交流和外宣品牌建設專項引導資金,支持和鼓勵各地各部門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活動,設立考核獎勵製度,對年度優秀外宣品牌項目進行表彰;省市地方政府可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為外宣品牌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對優秀社會團體及個人予以資金支持和獎勵。注重引進高層次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領軍人才,強化對外宣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

(三)厘清品牌建設層級

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與渠道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應以內外兼顧、多管齊下的策略,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發揮民間力量的獨特作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到對外文化交流的實踐中。搭建集省級、國家級、國際級平台為一體的三級層次體係。整合鳳凰、廣電、演藝等企業海外分支機構資源,加大全省外宣合力,搭建省級外宣平台;利用國家年、文化年、文化節等契機,使江蘇文化走出去搭上國家快車;同時,支持如鳳凰傳媒等國有集團,愛濤等骨幹民企,以及有開拓國際市場潛力的文化創意小微企業和民間社會團體參加境外演藝、展銷會等活動,搭建國際平台,擴大對外影響力。

(四)加強受眾需求研究

很多國外受眾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知曉不多,有時還存在誤解,文化衝突現象屢見不鮮。例如在思維方式方麵,我們說話、寫作多習慣於演繹性思維,而國外人則通常為歸納性思維。我們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應順應這種思維方式,講清楚我們的文化事實,讓國外受眾自己判斷。同時,在對外文化宣傳時應該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文化的內涵和思想。把深奧的、概念的文化,轉化為形象的、鮮活的、貼合不同受眾文化背景的話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還可以借助國外調查機構,研究掌握當地受眾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接受習慣和真實需求,調研不同國家民眾對於江蘇對外文化項目的印象評價,及時對活動效果進行訪談反饋和問卷統計。

(五)發揮媒體傳播優勢

從宏觀角度而言,可配合中央總體外交,結合正在實施的“友城30強”工程,逐漸形成“五大網絡”:即以日韓、港澳台為中心的亞洲網絡,以美加為中心的美洲網絡,以英德法為中心的歐洲網絡,以澳新為中心的大洋洲網絡,以南非為中心的非洲網絡,加快完善對外傳播媒體體係構建。具體來說,可充分利用美國等西方國家全球傳播體係,借助國際媒體巧妙發出江蘇聲音。加強和西方主流媒體互動,適當采取“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國外主流媒體合作。深入了解外文媒體定位與讀者對象,豐富傳播類型和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