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外講好依法治國這個“中國故事”
重點話題
作者:劉斐 李雲路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中國政治發展和改革中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其關乎“促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關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
作為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作出的“四個全麵”全新戰略部署的關鍵一環,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能否真正實現,對中國政黨和政府權力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經濟建設有序開展、民心民力鞏固團結有著深遠影響。
長期以來,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背景下,海外對於中共執政合法性以及一黨執政的質疑之聲不斷,如何對外講好依法治國這個“中國故事”,對於更好地樹立黨和國家的形象至關重要。
對外傳播“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恰逢其時
法治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誌,是中共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執政中國近兩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基本形成近四年之際,於中共中央全會上首次專題研究全麵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全麵部署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加強黨的法治建設等具體工作。
建設法治中國,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使命。
在中國開始全麵推進依法治國之時,中共執政並領導中國已有65年,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舉世矚目,中國國際地位與日俱增。站在曆史的新起點上,中共需要以更強力和廣泛深入的改革,鞏固其執政的合法地位,樹立海內外良好形象,從而為其自身和中國的發展營造更好的內外環境。
但是,中國由於政治製度和發展道路與西方國家不同,在全球化及國際交往日益深化的今天,常常難以在相同的話語體係中取得對方信任,而西方世界對中國法治建設的不了解,更加劇了其對中國政府行為、市場環境不可預期的恐慌。如此,十分不利於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不利於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良性互動,不利於經濟層麵的外資引進。
建成法治中國,可以令中國在有據可循的軌道上運行,使中國成為對西方世界而言“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家,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對外傳播好中國法治建設,可以增強中國“軟實力”方麵的吸引力,提升中共及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地位,促進中西方在更接近的話語體係中交流互動。
巧用“中國故事”回應外界質疑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未曾中斷過的古老國度,有著兩千多年的“人治”曆史。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又有著與西方世界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外界對中國法治建設有著天然的不信任感。
盡管外媒報道中國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時,普遍認為中共這一曆史上首次專題探討依法治國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是圍繞“法大還是黨大”“法治還是人治”“法治還是法製”“治本還是治標”“學習西方還是訴諸傳統”等方麵內容的質疑之聲仍不絕於耳。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不論中國怎麼改革,所謂的法治也隻是黨統治的工具,法律並非用來管理黨。美聯社認為,四中全會決定中沒有提出製約黨的權力的有效辦法,依法治國隻是為了確保中共的一黨專製。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若按照四中全會公報提出的相關意見來落實,中國的法治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未來難點可能還是在於怎麼落實。
新華社對外部在進行“依法治國對外報道”時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組織小分隊赴遼寧、上海、四川等地進行調研,並采訪權威專家和一線實踐者,為中國法治進程提供具有說服力的例證和理論支撐。
譬如,《憲法60年在中國民眾生活中日益“激活”》《從人治到法治:艱難而充滿希望的行程》《中國人一天中的法》等稿件充分把握國際傳播規律,運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話語,以中國人生活中的法律實踐故事為切口,深入淺出地娓娓道出中國法治是為民眾權利構建的保護傘,是政黨和政府權力的限製器。而《中共製定依法治國新藍圖》《一黨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要”與“能”》《述評:依法治國的“升級版”》《中共中央全會首次專題研究全麵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等報道,集中回應了中共在法律製度上“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另外,《法治複興為中國市場經濟中的“關係之道”敲響喪鍾》《法治中國有望釋放市場經濟新活力》等報道,不回避中國諸多深層次矛盾與法治缺失有關,進而論述推進依法治國將為麵臨下行壓力與轉型難題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