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參考答案
《語言表達之擬寫標題》
試題展示:
國產大功率機車首次登上“世界屋脊”。
同步訓練:
女教師和幹部接力當人質,救出52名學生。
《學會寫得新穎之立意新》
1.(1)角度新穎。從物的視角來寫,運用托物言誌的手法,借用小樹的成長曆程,對那些家長把孩子當成“小皇帝”,總怕孩子受“委屈”,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的現象進行了批判。這樣的愛,名為愛,實是害。培養他們自立精神,是做家長的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年人養成自立,是時代賦予的重任。(2)聯想新穎。運用了相似聯想。小樹的成長過程與某些青少年的過程是相似的。當今社會中,青少年在家庭中得到的待遇是非常優厚的。他們處在父母的保護傘下,要星星不給月亮,家長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半點委屈。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滋生了孩子的某種優越感,使他們自認為比別人高一頭,貪圖享受,事事為先,但一遇到挫折、困難,便會束手無策。
2.這兩段文字,立意完全相反:文段一是從正麵來立意,貶斥牆頭草的沒有氣節;文段二卻反麵立意,讚美牆頭草的堅強不屈、樂於奉獻的精神。文段二更富有新意。這種反彈琵琶法的“逆向思維”,打破了思維定式。
3.古語有雲:“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足不出戶,真能知曉天下事嗎?誠然,秀才知識豐富,學問淵博,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對事物作出推理判斷,見微知著,足不出戶,知曉天下事物。但是事物是千變萬化的,如果隻是根據“已知”來推斷,而不是親自調查,僅憑主觀臆斷,就會與事實相悖,就會釀成大的過錯。
曆史上有多少讀書人,足不出戶,紙上空談,最終害己誤國。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頭頭是道。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事,故步自封,不知道因時變通,結果40萬趙軍,一夜之間全被秦軍坑殺。試問,秀才不出門行嗎?
4.(1)施蟄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處世之道總的來說就是低調、忍耐。具體表現:①自損形象,自我抹黑,態度坦誠。他自曝是魯迅筆下的“洋場惡少”;告訴學生對自己的意見要“批判對待,小心中毒”。②自我檢討,主動承認“錯誤”。寫了《才與德》之後,主動找黨委承認錯誤,深刻反省,得以再登講台。③用幽默機智化解危機。如:發現工農子弟對講課觀點不滿後,及時“提高聲調”,化解緊張氣氛;用幽默筆調寫改造日記,引人發笑又容易得人寬恕。(2)看法:示例一:麵對逆境,有的人氣節可嘉,但往往是悲劇結局;有的人變節奪誌,抱憾終生。而像施蟄存這樣真正的智者,既能堅守大節,又善於調整心態,講究技巧,最終迎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處逆境時低調忍耐的人生態度,是保存實力、自我保護,以待時機另圖發展的人生智慧。同是在“文革”中,施蟄存隱忍低調,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卻不堪折磨而投湖自盡。兩者相比,施先生無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則讓人倍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