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作者:

近年來,伴隨國內產業規模的迅猛增長,業內長期積存的“病灶”也日益顯現。企業架構不合理、高新尖端人才匱乏,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戰略規劃,就農業信息化,本刊為您指引中國“智慧農業”發展道路。展現信息化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在宏觀上不難發現,當前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其實質已演變為信息化的競爭,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則代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是占領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製高點的重要措施,李開複的商業模式與創業啟示,將會給更多企業帶來全新發展思路。

通過兩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並以此形成諸多新興產業,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信息化背景下的製造業生產調度,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當今國際國內社會,信息的創造、分配、傳播、使用和管理已不僅是一項經濟產業,更為重要的是一項推動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給信息化植入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提供了政策扶持。誰掌握了信息化的主導權,誰就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未來市場的話語權。

從我國改革開放到現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的信息化發展迅猛,彩電、計算機、手機、集成電路等主要電子產品年產量逐年翻番,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但是問題也比較多,如信息化核心技術和創新力不高、基礎設施薄弱、部分產業缺乏優秀人才等都製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在信息化發展的瓶頸上,國內部分行業找到了突破口,走在了前端,他們以信息技術為重點,提高了產業的生產自動化水平,使生產控製實現了智能化,管理經營實現了信息化,產品質量實現了高新化,不但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而且有效提高了職員的生產主動性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使之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市場空間,漸漸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信息化,就是產業發展的朝陽;

信息化,就是產業轉型的途徑;

信息化,就是產業升級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