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主義是否是科學的問題探析
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馮紀元
【摘要】本文以科學的分界標準為基礎,分析批判了曲解馬克思主義的幾種觀點,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係。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特定的研究對象,為人類實踐活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更具有係統化的結構。同時,曆史實踐已給出了答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係;分界標準
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麼理解馬克思主義”等一係列問題的理解是尋找“馬克思主義是不是科學”問題答案的前提。割裂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係,斷章取義,片麵理解馬克思主義,如此行徑的目的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動搖人們心中的社會主義信念,使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欲成泡影,這就是一些非理性主義的西方學者沒有從整體性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屬性的錯誤結果。而對於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係。
一、科學的分界標準
科學的標準實質就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這就要回溯到科學分界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譴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控製論等學說是“偽科學”時提出了分界問題,現在“心靈學”“特異功能”被一些人誇為新時代的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時,也提出來這個問題。什麼是分界問題呢?分界問題最早是由實證主義係統提出的,其實就是區分經驗科學和非科學的標準問題,經驗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科學、天文、地理、醫學;非科學指的是“形而上學”、哲學、方法論、數學、邏輯學、假科學、神話、宗教、占星術等。分界問題在邏輯實證主義眼裏就是用意義標準來衡量的問題,他們認為凡是有意義的命題就是科學,無意義的命題就是非科學的、偽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後來波普爾發現,可實證性和意義標準是解決不了分界問題的,而且不利於科學的發展。波普爾認為實證主義的分界標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形而上學”從科學中剔除出去,並沒有實質性地和完整地劃分科學與非科學。因此,他提出了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可否證性作為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並指出凡是可以否證的、證明為假的是科學的;凡是不可以否證的和不可以證明為假的就是非科學的。
那麼科學到底是什麼呢?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法國《百科全書》指出:“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現今,科學就是比較係統地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麵或者一部分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知識總彙。凡是科學的理論體係都應當兼備事實根據、理論根據、科學的方法論和係統性的結構這四個要素,這也是區別於非科學或是偽科學的根本特征。科學源於實踐,是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力求正確的反映。所以科學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
二、非理性主義曲解馬克思主義的幾種觀點
其一,割裂馬克思主義曆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關係,否定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這個世紀最偉大的幻想。它是提供社會完全統一前景的夢想,幻想未來社會所有人的期望都會實現,所有價值都會統一。”海爾布隆納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就是一種神秘不可探究的假想;波普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烏托邦藍圖”。科拉科夫斯基、海爾布隆納和波普的觀點就像把馬克思主義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一般相提並論,毫無蹤跡的理想社會,毫無價值追求。其二,割裂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曆史性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內容的完整性並製造“兩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的思想隨著社會曆史的推移而不斷發展和成熟,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內容也在不斷地完善。但是卻有人硬是把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分成兩個階段即“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製造出“兩個馬克思主義”即“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後期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而他們認為這“兩個階段”和“兩個馬克思主義”的分界點就是馬克思的《1844年手稿》。其三,從宗教和道德角度曲解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曆史觀。在波普那裏,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是遭否定的,“他的宗教影響的秘密在於他道德號召力。他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主要以道德批評而發生效力。”“道德激進主義”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在賓克萊和波普的眼裏,馬克思對當時的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主要是出於馬克思對生活在當時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受盡痛苦和無盡剝削的工人的同情,而不是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所持有科學的和中立的態度。更諷刺的是羅伯特塔克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宗教理論,《資本論》也成了這個宗教的“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