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年初八開始,西海酒吧的生意漸漸好了起來,這段時間許暉忙的腳不沾地,培訓服務員,特別是負責收銀的小璐,條條框框一堆,但概括起來就一句話,每天記賬,六情不認。
前麵半句話好理解,後麵那半句土了點,但也很直白,就是任何人不能寫白條支走現金,除非得到五個人的一致認可,就是在支錢的條子上簽字,付建平、謝三、阮世慶、鄒猛和許暉,缺一不可。
其次是找了薛永軍過來,許暉把想法一說,老九自然是激動的不行,當即和許暉一起認真挑選了六個種類的炒貨,無論瓜子花生,都要粒大飽滿,橙色好看,進貨貴一點無所謂,回家把每樣樣品炒出來送到酒吧,許暉召集所有人品嚐,然後拍板訂貨,都是給現錢,炒貨不值多少錢,但對老九家頂大用。
許暉耗費最多的時間是跟陶猛開發了一批“新產品”,所謂新產品就是不同口味的果飲,大家以前在別的酒吧裏都喝過,價格貴的嚇人,其實裏麵兌了不少水,但是小姑娘就愛這個,吸管一插,美得不得了。
陶猛上技校學烹飪的時候接觸過這些,加工方法超簡單,就是沒有設備,主要是榨汁機和攪拌機,這兩樣東西別看現在普及了,但在那個時候家庭用的並不多,容量大的、專業一點的榨汁機西平當時還沒有賣的,要去外地采購,酒吧才開業沒多久,流動資金不多,跑一趟顯然是劃不來的。
家庭醃菜和喝果汁還用的是土法榨汁,用一塊結實的紗布包著果蔬,然後在一個小石槽裏擠壓,石槽的下緣有個小孔,果蔬的汁水就會流出來,但這樣搞法動作太慢,上客高峰期的時候,完全趕不上趟,人家點個五六杯,後場的人就累癱了。
許暉和陶猛倆人足足搗鼓了兩天,搞了個設計圖,采用風箱的原理,整體是個大圓桶,豎著的上下結構,下半部分有個小門可以打開,往裏麵塞果蔬,然後內襯鋼網,留幾個出氣孔,底部有個曲流拐彎的漏鬥口用來引流榨出來的果汁,上半部分是用人力推動的活塞,半封閉的,兩側有內置滑輪,防止筒變形時活塞被卡死。
活塞外麵有兩個拉手,用的時候使勁往下拉,像健身房裏練臂力的器材,固定圓筒的是個木架,讓後把圖紙交給謝三,找他們院子裏的一個鈑金工去做,材料用的是最薄的那種鋼板,鐵皮太軟,容易變形。
就這麼個大家夥,重的要死,但在酒吧剛開業的那個階段幫了大忙,十幾個蘋果扔進去,兩到三杯果汁就出來了,但還不是成品,根據蘋果的質量要加糖和蜂蜜,還要稍微兌水,否則太酸,差不過一次能兌個五六杯。
完成小批量生產事件大事,唯一的困難是清洗,但也要比一杯一杯的擠強出太多了,在許暉的堅持下,水和蜂蜜控製在一定比例內,決不能多兌,減輕酸味就行,甚至有的甜度高的果子根本不用兌水,價格可以賣貴點,但東西一定是好東西,來消費的都是朋友,決不能讓人家在背後戳著脊梁說西海是奸商。
那時候的鮮果汁飲料很少,大街上常見的隻有甘蔗汁,大商場偶爾推出一兩樣新鮮的,比如,蜜桃、西瓜或者桔子口味,動不動就排隊,火得很,而且這個玩意兒利潤大,一杯從兩塊五到五塊不等,賺頭嚇死人,當時的蘋果、桔子才多少錢一斤?賣的再貴也是按毛算。
西海酒吧一口氣推出了四種口味,蘋果汁,桔子汁、香梨汁,還有一種混合果汁是鄒猛親手調的,味道還行,特色飲料成了一大賣點,別看大冬天,喝的人照樣多,三五個朋友在溫暖如春的酒吧裏,男士點瓶紅酒,女士人手一杯果汁,一碟糕點,一碟什錦炒貨,聽著音樂,天南地北的海吹,打發著冬日的時光,絕對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