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盛宴
編者的話
當下,中國對收購國外食品品牌前所未有的強烈,反映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漸壯大的中產階級對於高品質餐桌食物的強烈渴求。根據IGD的數據,中國食品和雜貨市場的年度估值為逾1萬億美元,預計到2016年將達到1.5萬億美元。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今年食品飲料行業的海外兼並收購占到17%,幾乎追平占比20%的能源電力行業。催生當前並購熱潮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正在從對能源、自然資源以及基礎設施有著巨大需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由日漸崛起的消費階級驅動的新型經濟。
與1980年相比,中國人每日攝入的卡路裏總量平均增長了40%,膳食結構變得更加豐富——基礎主食的攝入減少,肉食和奶製品大大增加。隨著中國的中產階級變得愈發富裕,他們在食品和服務方麵的品味將變得愈發精致。由於中國食品安全飽受困擾,挑剔的食客們必須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外的地區。這正是中國重整其全球農業及食品產業的巨大動力。
重整的路徑主要是通過跨境並購來實現的。多數時候,並購的主角是全國性的國有企業或者地方國企,少數則為私營企業——所有買方的海外並購目標清單都經過了精心挑選。今年4月,中糧以15億美元,購入其與亞洲最大大宗商品集團來寶集團組建的蔗糖、大豆和小麥合資公司的部分股權。這一舉措令外國投資者亦有機會投資於這一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雜貨市場。
類似待價而沽的標的數不勝數。其中包括澳大利亞葡萄酒生產企業Hollick,以色列奶酪和消費食品供應商Tnuva,以及參與農業原材料定價與流通的諸多貿易企業。
需求注定是驚人的。未來10年期間全球玉米貿易的增長中,預計中國將占40%,同時,中國在大豆進口中所占份額將從目前的65%升至70%。在肉食領域亦是如此。美國農業部預測,到2023/24年,中國的豬肉、禽肉和牛肉產量將達到9000萬噸,比2012年水平高出大約30%。一年前,史密斯菲爾德被雙彙國際斥資70億美元收購,兩者整合之後形成了萬洲國際(WH Group),這筆交易目前仍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
中國希望打造一條高枕無憂的全球食物供應鏈。作為生產者、買家和貿易商,它希望自己的主導地位能不斷上升,把持產業話語權,以此降低對國際貿易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的依賴。不過,由於中國買方缺乏跨境管理企業的專業技能,它越來越傾向於保持並購對象的現有管理層,放棄控股權,甚至接受少數股權的交易。上述舉措不失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