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做“消費者”(1 / 1)

不做“消費者”

每期必有

最近買東西時腦子裏總是在想一個詞——消費者。在食品這個領域,消費者更是等同於工業化食品的食客。當我們提到消費者這個詞,其實是在說一個“目標市場”,一個“商品化”了的人,消費者之所以重要,在於他們有可能購買。

當然,人不僅僅是“消費者”,雖然我們消費食品和其他產品,但這不是我們之所以被稱為人類的原因。

首先,消費者是人類,我們有高興、害怕、激動、矛盾、激情以及其他種種的情感。然而,之所以我們消費的這個動作或方式成為我們首要的生活部分,這也部分地反映了消費主義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在控製著我們的社會。

除了消費,還有其他能夠與食品聯係起來的方式,我們可以種植和烹飪我們自己的食品,還可以借此構建與農民和自然的關係,同時,通過家人、朋友圍坐在一起吃飯這個社會習俗和文化,也能夠將我們和食品更好地連接起來。

有多少人還記得“媽媽的味道”?媽媽的味道也是家庭的味道,更是親情的味道,還是構建我們社會文化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基礎。那也是真正的食品的味道。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公民,或者準備要開始不做消費者的人,就要開始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購買行為。希望獲得健康食品的朋友,如果我們不能放下身段到鄉村去走一走,和農民們聊一聊,又怎麼能知道現在食品的問題呢?滿心地希望去過田園生活,兩隻腳卻不願站在大地上。這是何等的尷尬?如果我們有機農業領域的朋友可以更多地帶領自己的購買小組去鄉下,而不是在幾個有機農場走馬觀花,如果我們把目標定在可以讓這樣的農業方式可持續,我們更多的人才有可能吃上健康的食品,這個領域的話語又有什麼可爭奪的?

不做“消費者”還要認真考慮我們購買的產品背後的價值和問題,想想當時Nick和Joan夫妻兩人可以為了公平的貿易而不去喝多數美國人離不了的咖啡,不吃香蕉。盡管兩人每個月收入隻有兩千美元,但仍然自信地稱自己為“中產”,因為這個詞背後還意味著我希望擔負社會的責任。不過,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背景不可忽略。不做“消費者”,需要你我每個人的行動。

按照《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推薦體重60kg的成人人均年蛋白質攝入量不高於26kg計算,浪費的蛋白質可滿足30769萬個體重為60kg的成人攝取。人口學家對中國人口峰值的預測為15億~18億,2030年左右到來,如此看來,目前中國的食物總量(正常消費+浪費)已經能夠維持至少16億人口。

一個浪費、一個過量攝入就可以很好地說明,目前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是比較理想的。那麼,為何我們還要不計代價地生產更多糧食而透支環境和自己身體的健康?其次,這些浪費都是誰造成的?難道是不可避免的嗎?請看過此文的朋友自覺抵製食物浪費,為環境也為自己。再次,減少動物性蛋白的攝入量,同樣是為了自己和環境。以後別再說有機農業影響糧食安全了,照這個吃法,化學農業也沒招。有句話說得好,我們這個星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是滿足不了人類的貪欲。最後,我認為,給大自然帶來災難的生命都必然會被自然所淘汰,這也是大自然自我保護的表現。沒看見那些大吃大喝的人都疾病纏身嗎?大自然也想快些結束這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