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文所化,物以載道——文物之思(1 / 1)

為文所化,物以載道——文物之思

關注

作者:劉波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大國來講,“愛國主義”應當包含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愛文化”。愛國的抽象性可以借助於對祖國文化特別是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了解、研究、傳承來切實感知。這些曾經為文所化之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曆代繪畫、寫經、古籍珍本、金石器物、建築等等,是不同時代文人士子、能工巧匠的精神結晶,傳承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雖經歲月的淘洗,不掩其厚重而鮮活的人文品格。這些經過人類心、眼、手相互配合而產生的作品,其所傳遞的人的溫度不會因為曆史的暌隔而削減,反而因為時代的落差而更顯其恒久的魅力。

今天的中國人,經過了一百年來列強的侵淩,深切感受到了國家衰弱的悲哀,國家不幸,文化特別是文物的浩劫。多少我們祖先遺存下來的重器、珍本,被盜、搶、偷、哄、騙、買等帶離生地流落他鄉。對於這些被非法拿走的應該記住、追索,這是一代代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曆史責任,但同樣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留下來的。不應繼續破壞,不論何種理由,而是珍惜、保護,進一步研究和利用,不斷教育下一代如何認識它們。

目前,一些文物遺存場所無視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緊迫性,而是消極地一把鐵鎖關門大吉,任何人都無法接近。還有一些文物古跡被無節製的商業開發霸占,鼠目寸光的開發商們打著各種名號劃地圈錢,不但無益於文物的保護,還會給訪客留下惡劣的印象。“保護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正在各地上演,不論理由如何,此所為作不過是消泯我們民族的精神載體,讓東方文明原有的內斂、自省、沉靜、優雅的氣質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拉大旗作虎皮的虛張聲勢和膚淺庸俗的炒作叫賣。

一些懂文物、研究文物的人士,則是忙於掙錢、出名而無暇顧及文物普及教育和保護。這些專家對於應盡職責的缺席,必然導致新的斯坦因(英國考古學家,從我國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發掘並劫走大量的珍貴文物)、伯希和(法國探險家,從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餘種文書)之流出現。一百年前的敦煌,飽受西方人一次又一次洗劫的時期,中國的學人到哪裏去了?除了躲在書齋裏翻檢故紙堆之外,鮮有真正懷抱負、具遠見、有責任感的學者不畏艱險親臨一線,這份曆史的責任是否應該在他們頭上也記上一筆?

對待遺產的科學、嚴謹態度也是至關重要,對於文物的真假好壞的鑒定,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學術問題,但常常有一些“偽專家”和管理者會輕率地發表“高見”。曾有人非常氣憤地講:這些文物鑒定家真是多事,非要說成是假的,中國多幾件古物不是很好麼?這種論調,怎麼聽怎麼像“大躍進時期”所提倡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尊重事實也不尊重科學。

現在大部分的國立博物館已經免費開放,這為全體國民了解、重視從而進一步喜愛文物創造了條件。但應注意,媒體在普及文物鑒定鑒賞知識的同時,要不忘文化熏陶和道德教化,不應該單純強調文物的經濟價值,更應該讓人民知道文物所荷載的文化精神。民眾的心靈應該在品藻曆史文明的同時不斷得到提升,而不是相反。

責任編輯 張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