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瑪格麗特酒吧 4(1 / 2)

高明回到美國後,中金公司派出了一個以任倩倩領銜的六個人的專家團隊加上兩個俄語翻譯立即動身飛赴莫斯科,作為米哈伊洛夫的顧問團來操作對那個城市信用社的並購。沒過多久,這家集體性城市信用社就變成了合資的私人銀行了,名字就叫莫斯科聯合銀行,銀行在中金公司的牽頭下在北京也和中國銀行合資開設了分行,當然在北京的分行沒有私人業務。米哈伊洛夫擔任莫斯科聯合銀行的第一任總裁兼常務副董事長,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銀行家,除了他那5%的股份外,中金公司有90%的股份,方舟公司則是占5%的股份。銀行兩個副行長一個是原來信用社的一把手,另一個是中國銀行派過來的,叫做陳冰,另外,各個部門的主管和一些骨幹也都是由國內選送過來的,而各部門的副職則由原來信用社裏的骨幹來擔任。

銀行開張的那天是9月18日(不知道米哈伊洛夫為什麼選中這個日子),作為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的高明和冉國紅也應邀來到了莫斯科參加開業儀式。出席儀式的都是些莫斯科的達官貴人,高明身穿黑色的禮服,風度翩翩地做了一個簡短的演說,然後是米哈伊洛夫和莫斯科市長的講話,接下來又是一些嘉賓的講話和祝詞,最後是酒會,蘇聯的各大報紙也都紛紛刊登和轉載了莫斯科聯合銀行開業的消息。

莫斯科聯合銀行的經營結構高明早就設計好了,最主要的利潤來自金融交易,也就是買賣金融資產(比如:債券、股票、各種憑證以及衍生品等),這種交易在金融功能單一呆板的蘇聯金融市場可以起到增加金融體係的活力的作用,用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必然受到用戶的追捧,使銀行迅速獲得豐厚的利潤。這項業務是原來的信用社沒有的,所以基本上都是國內抽調過來的骨幹搭起的架子,當然,在蘇聯境內也打出了招聘廣告,高薪聘用有相關經驗的本地人。

銀行還有一項重要的業務就是進出口結算的業務,也就是作為米哈伊洛夫和方舟公司之間巨大的貿易業務設置的進出口結算銀行,與此同時,銀行還吸引了大量的從事中蘇雙邊貿易的國有公司和個體商販的資金,並也成為了他們的進出口銀行。

當時的蘇聯消費市場危機重重,倉庫外漫長的隊伍、越來越多的商品配給、倉庫中許多貨物完全缺乏的悲慘情景比比皆是。商品一上市,馬上就被搶購一空。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現在變得對利潤十分敏感,針對商品的過度需求,它們使產品轉向高質量、高價格,這帶來了很高的利潤。這樣,部分低收入人口依賴的生活必需品變得越來越難以買到。隻好通過有影響的人的“後門”渠道,或通過高於官方價格秘密地買賣(這一直是蘇聯體製的特點),商品的銷售開始明顯地被排除在公開的消費品市場之外。空空的貨架不可避免地使家庭儲藏問題凸顯出來。當消費品越來越難以到手時,消費者開始把商品儲藏在家裏。這種儲藏行為,從消費者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使貨物的短缺現象更加惡化。

在這樣的狀況催生了那時候終日穿梭於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國際倒爺’,他們把中國的服裝、鞋帽、日用品大包大包地運往莫斯科,又把那邊的皮衣、皮具、鹿角、牛黃、黃金首飾、以及各種便宜的工業品帶回中國,莫斯科聯合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裏有相當的一部分比重就是為這些人量身定做的,銀行裏單獨開設了中蘇貿易的會員服務櫃台,為所有從事中蘇貿易的這些會員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各種結算彙兌服務。

對於信貸和投資的方向,高明並不建議米哈伊洛夫去冒險,畢竟現在蘇聯社會動蕩,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但銀行會對有實力的客戶或有擔保的會員會提供私人融資服務,在蘇聯方麵這些客戶由米哈伊洛夫來發展,他手裏掌握著大量的有錢的個體戶、私企業主,甚至黑幫的骨幹(當然這個是對外保密的,而且給他們的都是絕對的高利貸);而在中方則由方舟公司來做這個事,所有對中方貿易人員的私人融資都由方舟公司審核決定並為有資質的企業或個人提供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