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本來就好聽,又跟高明現在的狀況有些共鳴,他就不停地唱了起來,還晃著腦袋並用腳在地上有節奏地點著打拍子。唱到後來心情就逐漸好了起來,童年畢竟是很美的,自己再過一次不也挺好嗎,沒了錢還可以再去掙,隻有這青春年少時用什麼都買不來的,這麼想一想老天爺還是對自己挺不錯的。高明於是抬起頭,學著範偉的腔調對著上麵說了句:“謝謝啊!”心情輕鬆了,頭腦就開始冷靜了下來,高明就開始找回了那個投機專家的精明有序的感覺,畢竟身體變了,腦子還在。他開始認真地規劃自己在這個世界的雄偉藍圖了。
這種規劃在高明的前世的職業生涯中是家常便飯,公司會對重點的骨幹員工設計他們的今後五年到十年的職業規劃,然後每年都要和他們一起總結和檢討這一年的進展,後來他成了經理,又開始幫助手下的業務骨幹們來做。所以他現在做起來一點都不困難,隻不過這次的規劃比較大,比較遠,是他獲得新生後一生的規劃。
第一步,就是確定方向,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看起來簡單,可仔細想想問題就多了,有的人就是因為看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走過了幾十年才發現自己在一直孜孜求索的東西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高明回到屋裏,在自己的書桌旁坐下,拿出紙筆,在上麵寫了一個“一”字,然後又寫下了“夢想”兩個字。之後,按照標準程序,他就要把所有他羨慕的人列下來,並列出簡單的原因。他揚起頭,腦海裏就浮現出一個又一個他羨慕和崇拜的人的“光輝形象”,把他們都列了出來再排出優先次序。
出乎意料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並不是巴菲特這個投資界的傳奇人物,這位巴前輩這是位列第二。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是所有做投資、投機生意的人的偶像,是他們的極限目標。巴老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和高明是校友,高明在校時,老師和學生們常常提起這位已全優成績畢業的前輩,頗以為榮。而最有戲劇性的是,巴老在畢業後竟因找不到工作而憤然開始做起投資人來,並最終成了世界首富。所以,他的傳奇一直激勵著後輩,成為最大眾的偶像之一。
在高明的名單上,有幸排在巴菲特前麵的是竟是詹姆斯邦德!這大概也是大多數男人的偶像吧,如果說巴菲特是傳奇,那麼邦德同誌就是傳奇中的傳奇了,因為他集合了男人們大部分的夢想於一身,風度翩翩,花錢如流水,身負絕技,精明幹練,有生殺大權,總是有不同的刺激的冒險又總能最終取勝並抱得美人歸,一個男人能活成這樣,除了還沒兒子,他還能苛求什麼呢?這也是007這個題材能夠永遠地拍下去的原因,因為無論什麼時代,人們都在他身上賦予了男人們的夢想。隻不過通常來說,007這個特工的神話隻是用來觀賞,和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根本不太沾邊,所以在做職業規劃時都不用考慮,就象不會去考慮做喬丹一樣。但高明不同,他是從頭開始的,又知道自己基本不會為生計而奔波,他可以選擇做自己以前想做或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說做一個超級特工。
至於搞政治,高明並不感興趣,這也是受了美國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做個官是很了不起的事,公務員都牛得不得了,而在美國和其他的西方發達國家,做公務員的都是那些腦子比較慢,水平不高,在公司找不到工作的人,而當官的則要受到許多層次的監管,哪有像中國同行的這麼大的權力,就是做到總統也是要受到背後的利益集團的控製。所以,在美國不用當官也可以很富有,很舒服,不用活的很累。所以他雖然也是很崇拜和敬仰共和國的那些開天辟地的前輩們的豐功偉業,但他並不羨慕他們的生活,在他看來他們的付出太大了,幾十年被人追著跑,有上頓沒下頓的,為了國家他們幾乎付出了一切,而得到的確是極其有限,他們在解放後那樣的物質極其緊缺的條件下所享受的回報和他們的貢獻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高明還是比較講究生活質量和享受的一個投資人,他會仔細地衡量付出和回報的比率,這也是被商品時代洗過腦後的這一代人典型的思維,因為他們並不是身處絕境,不象前輩那樣真的處於亡國的邊緣,人通常隻有在身處絕境的時候才會犧牲一切。
在把名單上的結果歸納後,高明對自己要做怎樣一個人得出了初步的結論,也是一個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就是007的傳奇再加上巴菲特的財富,這就足以了,他實在是想不出更拽的組合了。這樣一來,就要開始下一步,分析目標和現實的差距,以確定達到目標的計劃和可行性。詳細的計劃不可能馬上訂出來,但是宏觀上的分析還是現在可以做的。
要做一個遊戲人間的傳奇人物,錢是不能少的,不過這個不是問題,高明頗有自信;再有就是要有些真功夫了,碰到個小賊什麼的要是擺不平的話,那可就不怎麼來勁了,所以要練練功夫,也不是非要成了絕頂高手,可應付一下普通街毆的情形總得說得過去。於是,高明就打算好第一步先找個師傅跟人家學學,把身體練好,文事嘛基本不用操心。